跳至内容

评论| 林雨:邓小平1984年大阅兵的政治意涵

对邓来说,阅兵在国内无疑是党、军、国最高领袖权力的宣示。他抓住1984年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展威望,此后不再有机会阅兵了。

林雨:邓小平1984年大阅兵的政治意涵
邓小平铜像。

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阅兵之际,1984年邓小平阅兵的一幕再次进入人们视野。那是邓小平惟一一次天安门阅兵。那次阅兵在什么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发生?邓小平要借大阅兵展示什么?笔者检视史料,尝试还原历史的现场。

1949年到1959年,中国曾连续11次举行天安门阅兵。1949-1953,由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宣读解放军总部命令。1954-1958,由国防部长彭德怀宣读国防部命令或发表阅兵讲话。1959年阅兵前夕,彭德怀因批评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在庐山会议上被打倒,阅兵时国防部命令的宣读者换成了新任国防部长林彪。自1960年起,毛泽东时代再无阅兵。中国步入大饥荒时期和十年文革。

1976年10月21日,毛泽东的继任人华国锋身穿军装登上天安门。150万军民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庆祝华就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华被称为“英明领袖”,达到权力巅峰。举行阅兵,对他来说顺理成章;合适的时间是1979年10月1日国庆30周年庆典。然而此事没有发生——中国最高权力发生了转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