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邝健铭:余澎杉事件撼动新加坡模式?

我们应如何理解余澎杉事件的政治影响──例如,这会如何影响即将举行的新加坡大选?

邝健铭:余澎杉事件撼动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少年余澎杉拍短片批评已故总理李光耀,被判发布猥亵图片及蓄意伤害基督教徒感受两项罪名成立,判处监禁4周。图为余澎杉获释后与一同父母离开。

余澎杉事件,令原已知名度很高的新加坡,得到更多世界关注。新加坡媒体形容,这件事令“世界各大媒体闹得沸沸扬扬”,新马港台的公民社会团体纷纷声援余澎杉。来电访问的好些记者朋友,其中一个关注点,便是重视国际形象的新加坡在处理事件时,会如何受国际舆论影响?

新加坡重视国际形象,是因为这关乎到小国的生存方式──新加坡政府经常强调,在充满变数的世界环境中,新加坡的成就全都得来不易,要生存的方法之一,便是增加与世界的联系,成为世界的不同枢纽,这包括资讯与教育领域。但若看近年趋势,即使新加坡有此生存策略,但自2011年执政党的支持度降至历史新低,新加坡的言论自由空间便愈见狭窄,国际舆论压力未必如想像中大。

强调操控 管制言论

这与新加坡模式对管治的理解有关。纵然管治可以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以国家为中心,强调操纵;另一种强调社会自主,国家扮演后援与协调角色──新加坡政府所抱持的,一直是第一种观点。执政者眼中的民众,只关心个人物质利益,没有足够智慧与能力,参与政事反会阻碍执政者“做正确的事”,因此信奉自上而下施政的精英主义。李光耀曾作比喻,大意是如果载满全国官员的飞机失事,国家便无法生存。这成为新加坡管制言论的一大背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