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母系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老师黄伟豪教授发表《公务员表现为何如斯不济》一文,说明了民主和官僚之间重要的互补关系,继而指出香港公务员表现每况愈下的原因是香港“既没民主,亦没官僚”:回归前,公务员制度支撑起香港的管治;回归后,香港不再是纯粹的由官僚管治的“行政政体”(administrative state),在着重政治委任的高官问责制下,政治力量正在渗入公务员制度,使公务员整体表现欠佳。对此,笔者也认同──欲达善治,民主和官僚缺一不可。
无可否认,香港近年发生了很多不幸事件,沉船、塌树、塌楼、工程延误、食水及食物不安全的问题,这都与没有与时俱进的行政制度脱不了关系。香港公务员的行政和管理制度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但公共服务及行政制度却欠缺自我更新和修正的改革动力。公务员制度的修正力量可以是来自政治上的外力,因应执政政府、政党及社会的要求而改革;亦可在现有官僚架构中进行内部自我修正和审视。然而,在当前香港政治委任制度尚不完善、政党和议会无力的情况下,修正动力从何而来亟需解答。《公》一文将侧重点及希望都放在“民主”之上,期待民主与官僚互补互惠。然而,文章所指出的公务员难以恪守政治中立的问题,也不见得在普选以后就会得到妥善解决。在目前短期内不太可能重启政改的情形下,与其让香港政治生态继续糜烂,倒不如在现有可行空间下,完善香港政治委任制度不完善之处;并因应香港的政治特殊性,理顺政治与行政关系,方能扭转管治格局。
公务员没有政治经验
教授在论述港英时代香港公务员的重要地位时,其中认为英国人派来的港督在十多万的本地公务员面前“亦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外来者”。但是,根据统计,港英政府的外籍官员人数在1983年达到3269名的高峰,即使在1997年回归前夕也依然有1249名。李彭广教授翻查英国档案库后发现,虽然这些外籍官员占整个港英政府数目的极少数,但却都位居要职,身处决策和管理层,掌握实际的管治权。而文件也显示,自二次大战以后到1970年代,每次从英国本岛或其他殖民地轮换到港的外籍高级公务员名单有1000多人。(注一)相比之下,回归后由行政长官亲自委任的官员、智囊,恐怕人数也不足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