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敲打还是重捶?李嘉诚“非一般卖港”,与中港政商关系嬗变

从前是怀柔统战的“港澳同胞”,现在是政治规训的“自己人”。
2017年6月30日,香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上迎接长和集团和长江实业董事李嘉诚。摄:Bobby Yip/Pool via Bloomberg

97岁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其商业王国可能正面对创业以来最严峻的困局。

当李嘉诚在3月初亲自与美国贝莱德(BlackRock)等财团敲定千亿港元交易,把卷入地缘政治漩涡的巴拿马港口营运权打包出售时,舆论和资本市场还是一片掌声。但9天之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共港澳系统喉舌《大公报》掀起对李嘉诚和长和前所未见的舆论攻势。

从3月13日至今,《大公报》连日发文20篇,当中6篇获港澳办和中联办转载,批长和的商业决定“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助纣为虐、贻害中国和世界”。有文章更语带威胁,呼吁“某知名港企”停止交割,指其违反《基本法》二十三条,“完美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损害国家发展利益。

一生精于驾驭政治风险的李嘉诚,其“去风险”的大刁已成为风险本身。

本来是金蝉脱壳,现在却成火中取栗——一生精于驾驭政治风险的李嘉诚,其“去风险”的大刁已成为风险本身。3月28日,接近长和高层的消息人士透露,合约并没被取消,但暂缓原订于4月2日的签署协议,原因“大家都明”。同日《大公报》报导,国家市监总局将依法审查长和港口交易。而早前港府的消息则指,长和正与港府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事件仍在发展,但从长和的困窘可见,当前政治风险越来越难驾驭,香港商人越来越要像邻近地区的同行一样,需要“在商言商”之外,学习和掌握“被统治的艺术”。归根究底,李嘉诚这样的老牌富商似乎已不只是昔日怀柔统战的“同胞”,而是北京需要进一步政治规训的“自己人”。

放在更宏观的视角看,李嘉诚的案例不单涉及长和的福祉,其发展也将影响香港企业在国际的观感和地位。从前香港企业有区别于中国企业的独立定位,但历经2020年港区国安法立法,如今长和又被持续施压,恐怕将坐实香港企业是“中国政府代理人”的观感。

政治规训新常态

在卖港口事件前,新界北部都会发展计划的“画押”事件就是前奏。

李嘉诚“非一般卖港”至今仍是一宗尚未完场的危机事件,但从近年的中港政商关系来看,这件事也很可能是北京政治规训港商的分水岭事件,将形塑政商关系的新常态。

习近平曾形容民营企业是自己人,视为中共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但就香港商界而言,他们与北京的关系越发有这样的一种趋势:不单要支持中央的政策和人事安排、在重大政治议题站队(如国安法立法和选举制度改制),还要在商业决策时符合北京的政治要求。在卖港口事件前,新界北部都会发展计划的“画押”事件就是前奏。

新界北部都会区是港府高度重视的发展计划,预料会于20至30年内分阶段实施,项目跨越地理及港深两地之分界线,有助香港对接深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然而,由于近年经济欠佳、息口高企等因素,加上发展计划回本期长,试行的北都片区规模亦动辄10至20公顷,香港的发展商对投资北都未算十分积极。

在此情况下,港澳办连同港府出手介入,先是言论动员,后邀请商界“画押”支持。在2024年11月,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会晤香港商界代表,被形容为“动员大会”,会上夏呼吁香港工商界和企业家“以实际行动建设香港”,要求工商界不止向港府“投地”(竞投土地),更要全方位投入新界北部都会区。其后,李家超亦向工商界和企业家喊话,称他们都是香港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更应该是贡献者,而不是旁观者、不只做评论员”。

与此同时,港府高调邀请商界出席政府举行的签署仪式,邀请函上更提到活动由“港澳办指导”及“中联办的支持”下,由特区政府举办。最终,85间企业在政总签署“一般意向书”,包括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代理及汇丰银行等,意向书有一句“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另有34间企业与政府签订“参与书”,包括华润置地、中国海外、恒基、新世界、会德丰等。中联办主任郑雁雄致辞称,港府现时“大手笔,出好招”,相信工商界定能把握北都机遇,“当好局中人,不做旁观者,主动参与特区政府的试点措施”。

尽管意向书并无约束力,企业是否投资是另一回事,但事件显示政府似乎以政逼商,把政治动员的一套扩至经济层面,商界有“被夹”和被规训的意味。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言语中就似有微言,他说香港商界是爱国及愿意支持中央和特区政府,并非只说不做,但商人最终都要“计数”,“支持得嚟,条数都要计得掂”。

如果说北都“画押”事件还只是规训港商在香港内部经济事务的参与,那么李嘉诚“非一般卖港”事件可见,政治规训已扩展到港商的海外商业决定。站在商业角度,特朗普公开针对长和,北京早期并无支援(至少外界看不见),长和不可能同美国对抗,放弃港口规避风险无可厚非。但在北京看来,事件虽涉及境外公司卖境外资产,但港商的海外战略资产就是北京在大国博弈的政治资产乃至筹码,处置前需要首先问准。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原计划把巴拿马港口问题拿来当与特朗普政府谈判的筹码,结果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习近平对这笔交易感到愤怒,因为长和并未征求北京方面的同意,违背北京的利益。另据《明报》报道,内地官员指长和在公布交易前没有知会中央,令中央非常被动,无法应对部署,而接近长和的消息人士承认,长和无事先知会北京已成为“死罪”。

从《大公报》连日来的文章来看,长和的问题是“屈从”甚至配合美国霸权,将关键资产拱手奉送,漠视国家利益。但这些文章的用意显然不单是劝退长和,还意在摆出姿态,表明态度——港商要适应政商关系的新常态,涉及海外重大商业决定要衡量国家利益,事先汇报。

从前是统战的贵宾

当时,北京的一国两制方案是“维持资本主义不变”,李嘉诚这些资本家自然受到器重。

对李嘉诚家族来说,这次事件所承受的政治压力前所未见。作为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北京怀柔统战的对象、管治的同盟。

中方与李嘉诚的最早期接触见于1978年邀请李到访北京,出席国庆庆祝活动。随著李嘉诚吞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晋升顶级华人富豪,中共对他日益重视,希望这位香港资本家可以投资中国大陆,支持“一国两制”方案。在当时,北京的一国两制方案是“维持资本主义不变”,李嘉诚这些资本家自然受到器重。

在中英谈判后,李嘉诚获委任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草委,有份撰写九七后最重要的宪制文件。基本法草委有36名内地委员,23名香港委员,当中香港富豪占12位,李嘉诚位列其中,足见他在北京眼中的地位。在起草过程中,李嘉诚坚持,香港要有自由经济,财产出入自由,汇钱出入不需要特别申请。

六四事件是中港关系的转泪点,也是李嘉诚政商关系的重要节点。在1989年5月,李嘉诚跟主流港人一样,肯定北京学生运动是爱国的,反对军队镇压。多年之后,李嘉诚谈及六四事件,称“‘六四’是非常遗憾的事。”但在六四事件发生后半年,李嘉诚获邓小平在北京高规格单独会见。当时香港人心惶惶,爆发移民潮,李嘉诚对最高领导人说,自己和广大香港同胞对香港回归充满信心。

在1990年代初,中国遭外国制裁,外资企业纷纷撤资,而李嘉诚则趁势“逆流而上”,大幅增加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最著名的例子是与董建华合作发展北京的东方广场。在九七前,李嘉诚亦先后担任港事顾问、预委会委员和筹委会委员,为中央收回香港安排出谋献策,是重要的政治同盟。在这个时期,李嘉诚和北京的关系非常良好,据报他和荣智健曾写信给江泽民,推荐董建华任首任行政长官,获江泽民正面回应。

直到2010年代,外界所见李嘉诚都是中共领导人特别重视的富豪。在1997年、1998年和2001年,江泽民三次访港,都是下榻李嘉诚公司旗下的红磡海逸酒店,并与李嘉诚父子共晋早餐。在2010年,深圳庆祝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胡锦涛以高规格单独会见李嘉诚,称“不管时间长短,我总是要见一见李先生,跟李先生聊一聊。”

从政治角度分析,北京器重李嘉诚是统战的需要。所谓统战,列宁的经典定义是“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北京需要像李嘉诚这样的商界富豪作政治同盟,稳定局势,对付主要敌人:九七前是英国,九七后是争取普选的民主派。

2019年8月16日,长和创办人李嘉诚以「一个香港市民」名义,在本港多份报章刊登两款广告。摄:Justin Chi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反修例运动的“代罪羔羊”

李嘉诚在“强国”面前越来越不重要⋯⋯在2019年,像李嘉诚这样的地产商甚至成为北京转移问题的箭靶。

当然,虽说李嘉诚是北京的管治同盟,但关系并非牢固不变,且时有张力。就像一国两制的香港,李嘉诚在“强国”面前越来越不重要,而当李嘉诚决策和言论显得跟北京不那么整齐一致,也容易遭到中国方面的“提点”和批评。在2019年,像李嘉诚这样的地产商甚至成为北京转移问题的箭靶。

自2011年开始,李嘉诚就没有在公开场合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单独会面。而在2012年特首选举,即是迄今唯一的有竞争性的行政长官选举中,李嘉诚并未支持北京指派的梁振英。李嘉诚当时提名并公开支持唐英年,但北京普遍被认为中途变卦,更属意梁振英。有报道指大陆副总理级官员致电李嘉诚,虽没明言要他挺谁,但希望他“尊重国家”。

在2015年,中国媒体出现批评李嘉诚的声音,起因是李嘉诚被指“撤资”。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发表发文《别让李嘉诚跑了》,批评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后来,李嘉诚发文回应,称“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并再次强调自己没有撤资。虽然文章不一定代表高层的意见,更多是官方媒体旗下智库分析高层意图,但也可以视为李嘉诚形象和地位在内地陨落的表现。

比起2015年的《别让李嘉诚跑了》,李嘉诚在2019年受到的官方舆论批评更加权威和猛烈。在反修例运动期间,李嘉诚登报呼吁停止暴力,并写上“黄台之瓜,何堪再摘”八字,其后出席慈山寺活动时称,希望“年青人能够体谅大局,而执政者能够对我们未来主人翁网开一面”。

4日后,中央政法委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发文《李嘉诚发声,到底谁该给香港年轻人“网开一面”》,批评李嘉诚的言论是“纵容暴力”。该文章又引述网友说法,称李嘉诚在1997年金融风暴时向小业主追债,未对其“网开一面”,并称李嘉诚应把“李家楼盘打折”卖给香港年轻人,才是真正为香港好。文章又说,“在当下的香港乱局中,不少香港年轻人把房价高、租金贵的不满甚至愤怒发泄到了政府头上,他们的发泄,也许搞错了对象。”

其后李嘉诚回应,表示言论被曲解,强调“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无视法律程序”。

在此期间,香港建制派第一大政党民建联卖报章头版广告兼召开记者会,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私人业主的闲置土地,大量兴建公营房屋“突破困局” 。中国官媒频频发文支持建议,虽然没有点名李嘉诚,但把反修例运动的矛头指向住屋问题和地产商,转移示威者对中港政府的不满。《人民日报》指地产商“是时候释出善意,不要赚尽每一分钱”,更暗讽李嘉诚这样才是真正对年青人“网开一面”。新华社则发时评,提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无非是以阻碍政府扩大土地供应的方式,或者抬高自己囤积土地的价码,或者改变土地用途,以谋取最大利益。”至于《环球时报》,亦指地产商获得巨大利益,敦促掌握土地的地产商“有充分的政治经济学悟性”,提供帮这座城市走出僵局的力量。

当时,有地产商的消息人士表示,中联办是民建联收地倡议的推手,北京无法就香港政治问题提供任何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因此把焦点转移到住房等深层次的问题上。另也有地产商消息人士认为,政府只是让地产商成为政治运动的替罪羊。

2016年6月16日,香港,长和集团和长江实业控股董事李嘉诚接受访问期间望出窗外。摄:Justin Chi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若政治冲自己而来,担忧也没用

就算还没有查出证据证明什么,仅仅是明确国家监管机构开始全面调查,监管机构的公开点名“羞辱”就会导致企业的市值下跌,资本市场就已经对企业进行惩罚。

回到李嘉诚这次的“非一般卖港”,必然是李嘉诚家族政商关系的重要时刻。

据报道,两会期间李泽钜被“正国级”领导人召见,李泽钜坚称码头业务卖给意大利营运,因为购入长和港口业务的虽是“BlackRock-TiL”财团,但全球航运巨头MSC地中海航运公司集团才是码头营运商。这个解释,恐怕难以令北京方面满意。

至今交易与否仍有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伤害已经造成,北京不高兴,李嘉诚家族的政治分数必然被扣。但政治后果最终是停留在敲打,还是升级至更加严厉的铁锤,我们还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方媒体对李嘉诚口诛笔伐,但仅限于中共港澳系统的喉舌《大公报》,北京的权威喉舌如《人民日报》没有加入讨伐,而中共港澳系统两大部门也只是转载文章,并无严正表明立场,下场批判。

至于北京具体的动作,据报内地叫停国企与李嘉诚公司新合作,而国家市监总局已宣布依法审查长和港口交易。《大公报》31日的报道强调,国内《反垄断法》结合《国安法》,可审查长和卖港口交易。

假如真的全面展开反垄断调查和国安法调查,参考阿里巴巴在2020年-2021年遇到的监管风暴经验,企业是无法挑战监管的调查结果。就算还没有查出证据证明什么,仅仅是明确国家监管机构开始全面调查,监管机构的公开点名“羞辱”就会导致企业的市值下跌,资本市场就已经对企业进行惩罚。

当然,现时的分析亦普遍认为,北京对中止长和交易的办法不算太多。毕竟北京的回应也受制约,需要顾及国内法律对境外交易的适用性、美国可能的反制以及政治影响,尤其是北京仍强调保持香港的国际性,亦正积极营造支持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气氛。从今年2月中国再次举行“民营企业座谈会”,马云重新现身,到近日北京举行“最顶级招商会”,习近平会见国际工商界巨头代表,都可见北京需要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复杂的环境下稳住民企和外商。

另外,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近年谈论香港时,亦多次强调中央重视保持香港国际化优势,香港的国际化金字招牌不能褪色。面对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跨国企业,北京处理长和事件时必然有这一重的考虑。

但北京亦很可能吸取教训,加强调查港商在海外的战略资产,中港政府亦可能进一步加强对港商的规训,甚至建立沟通机制,要求港商在做出海外重大商业决定前汇报政府。若是如此,“一国两制”的界线将再次跨越,势将影响港商的发展和地位。

对李嘉诚家族来说,当务之急是先让危机平安落地。在2015年,李嘉诚面对“撤资”论曾表示,对于一切是是非非感到痛心,并引用苏轼及白居易的诗句明志,“此心安处是吾家”、 “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两句诗今日看来,更觉耐人寻味。

在2013年,问及商人和政治的关系,李嘉诚的回答冥冥中也在回应今日困局:“我不是聪明的人……如果政治问题真的冲着自己而来,担忧也没用。 我没有参与政治,但我关心政治,政治跟经济根本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就难以处理。”

读者评论 2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挡不住,躲不掉.

  2. 挡不住,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