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许辉:中国职校教育,和被“倒卖”的廉价学生工人

过去十年,学生工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有效地治理,反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愈演愈烈,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普遍使用学生工。

8月31日,中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一、二年级不能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原则上只组织一次期末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不传播,不得根据考试成绩设置“重点班”。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缓解内卷、降低育儿成本,又触及到中国应试教育系统的哪些痼疾?这个9月,端传媒推出“中国教育专题”,试图从教培行业、职校教育、创新教育等领域回答上述问题。今天是专题的第二篇,探讨中国职校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职业技能的毕业生。

整整十年前,我在《南方周末》参与撰写了一篇题为《“倒卖”学生工——富士康“团购”,职技校批发》的文章,当年这篇报导的背景有两个,其一是沿海地区企业用工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其二是富士康各地工厂连续发生农民工自杀事件。

在重庆富士康一个多月的卧底调查发现,大量使用学生工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年轻、廉价而驯服”的劳动力供应问题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职校学生以实习的名义进入工厂,企业不需要像社会招工那样签订劳动合同并购买社会保险,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另一方面职校老师会进驻工厂,利用自己的权威协助管理,学生如果有违背纪律的反抗行为,可能招致扣发毕业证的处罚。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在过去十年,学生工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有效地治理,反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愈演愈烈,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普遍使用学生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