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瘟疫哨兵:亚洲“卫生岗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对香港的岗哨地位,新加坡颇想一争高低。

瘟疫哨兵:亚洲“卫生岗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2003年4月27日香港,儿童戴著口罩参加芭蕾舞课,以预防SARS。

【编者按】弗雷德里克·凯克(Frédéric Keck)是法国哲学史学家、人类学家。09年禽流感之后,他在亚洲地区(香港、台湾、新加坡)为基点,观察他称之为“全球化(带来)的疾病”。其对欧洲“畜牧式”(pastoral)和亚洲“狩猎式”(cynégétique)防疫策略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各国对新冠疫情的反应大相径庭。

本文3月24日发表在法国思想类媒体AOC(Analyse Opinion Critique)上,取材于作者新书(英文版 Avian Reservoirs 已于今年二月付梓,中文版预计年内出版),重点对比香港和新加坡经验。端传媒获授权翻译并发表此文。

法国实行禁足以来,这个古老国度的防疫措施在网上受到千夫所指,被视为全球差等生代表。以笛卡尔式理性和中央集权著称的法国政府一直让外国赞誉有加,但这一次它却优柔寡断。还有法国国民,跟遵纪守法的意大利人相比,被普遍认为缺乏公德,好像可以把罗马人的市民权责(civitas)和高卢人的不思进取和咄咄逼人简单地对立起来。 以上两点被说成是在其他地区早已施行的禁闭措施,之前却在法国迟迟没有得到落实的两大原因。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