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陈敬慈:韩国80年代工运引发的蝴蝶效应,会在中国发生吗?

了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工运动,对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劳工事件,具有很强的启示性。佳士事件所展现的知识份子与劳工之间的关系,和韩国1980年代初的劳工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陈敬慈:韩国80年代工运引发的蝴蝶效应,会在中国发生吗?
佳士事件所展现的知识份子与劳工之间的关系,和韩国1980年代初的劳工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图为1980年光州大屠杀,军队捉拿参与反对全斗焕的独裁政权的示威者。

深圳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佳士)的劳动争议事件,演变为广被关注的政治事件,多名工人和支持者仍被刑拘或批捕,而在事件中扮演重要声援角色的北京大学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学会”,9月下旬一度传出可能无法继续运作的消息。虽然,9月26日该协会获成功注册,但难说未来命运几何,而其他大学的左翼社团也有被整顿或者关闭的危机。

和以前的劳动争议事件比较,佳士事件最大的不同正是左翼学生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这不是说学生不曾参与、或者没有在劳工抗争中扮演过支援的角色(例如2014年广州番禺的清洁工罢工,和东莞裕元鞋厂的大罢工,都曾经见过青年学生的身影),而是从思想意识、组织规模、和斗争形态来看,学生的参与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1970年的韩国,成衣工人全泰壹自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回响,开启了青年学生关注弱势劳工的人道主义运动。全泰壹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我多么希望有一位大学生朋友”,感动了无数的大学生。1980年光州大屠杀后,全斗焕政权采取高压政策,迫使青年学生深入反省政治运动的策略,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入工厂,在机会成熟时成立或改组工会,韩国劳工运动进入政治化的年代。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