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战争都会打两次,第一次是在战场上,第二次是在记忆里。
阮越清《不朽:越南和战争的记忆》
阮越清《不朽:越南和战争的记忆》
1999年2月,美国加州橙县(橘郡)一名越裔电器用品店老板,在下车后遭数名高喊“共产党下台”、“滚回越南”的越裔移民击倒。事件的起因,是这位陈姓老板声称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他有权拒绝将店内悬挂的胡志明像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撤下。然而当地越裔社群显然不这么认为。在数次庞大的反共游行、暴力攻击与死亡威胁后,陈姓老板最终被迫关店离去。此事件并非单独案例:代表共产主义的金星红旗,至今仍被美国越裔移民社群视为敌人,极力抵制,就如同在越南本土,黄底三线的越南共和国国旗还是禁忌一般――那场尸横遍野的越南内战,仍在记忆层次里厮杀着。
##美国越南史著作的两大阵营##
可是,在美国主流越战叙事里,这些越南人间的痛苦争辩并不是主角。焦点总是在远赴异地的美国大兵身上,呈现他们的英勇举动、袍泽情谊与残暴罪行,越南人则仅能在美国越战文艺、影视作品里扮演狰狞越共士兵、廉价性工作者、温柔女性爱人或无语群众。越战世代的历史研究亦有这特征;当时美国的越南史著作即被后人切分成“传统”(Orthodox)与“修正”(Revisionist)两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