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罗贵祥:霸气中国,茫然香港──高下相倾的回归20年

事实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这些理念,一开始就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发展建设,争取更多更有利的条件与时间而生。

十年前,我和彭丽君为学术期刊《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客席编了一个名为“香港:殖民主义十年后”(Hong Kong: Ten Years after Colonialism)的专辑,当时有份为专辑撰写文章的作者还有:祈大卫、陈冠中、蔡伟杰、陈慎庆、Helen Grace、杨阳及李欧梵。

20年变迁

我们在编者前言这样理解十年前的香港:殖民制度结构基本没有改变,只有主子身份的改变,不过中国这个新主子没有西方媒体预言般“邪恶”,剥夺了香港人的政治自由,摧毁法治机制。反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逐渐改善,以软实力及蓬勃经济,获得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当时我们以为,中国并不希望政治上改变香港,因为由西方殖民者留下的制度,带来了相当的稳定性,以及有效率的管治;中国亦想集中时间精力,继续发展自身经济。我们专辑期许的却是香港要变,要后殖民的香港真正“去殖民化”,要建立公平民主的社会。

九七后的十年,香港经济民生其实更受新自由主义极尽剥削的逻辑主宰,贫富悬殊加剧,不公义事件屡有发生,引发了针对事件的社会运动。即使这些公民运动(例如保护维港、保留中环旧天星码头等)当时并未进展至要求政治结构的改革,最多只限于要求普选行政长官的时间表,但站在场外的北京官员已警告香港,不要浪费精力搞政治,免得自己愈被边缘化。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在2007年更直言,香港政制并非三权分立,而是行政主导,完全处于国家的主权之下,“中央授予香港特别行政区多少权,特别行政区就有多少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