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郑炜:伞运两载,燎原的本土思潮与韧性的对港策略

近来有些空前的现象,指涉中央对港策略的更迭。

郑炜:伞运两载,燎原的本土思潮与韧性的对港策略
2014年12月1日,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在龙和道架设路障。

编按:“雨伞运动”已踏入两周年。去年此时,公民社会仍困在伞运“失败”的愁云惨雾之中,聚焦于追究“失败”责任谁属。接著的一年,一连串事件包括区议会选举、旺角骚乱、立法会新界东补选和立法会选举等,不但将伞后新势力带进议会,改变了民主派的政治势力板块,更开始扭转悲愤无力的整体氛围,令公民社会重新起步,思考和实践更多的可能。

经历了两年的酝酿沉淀,以今天的目光回望雨伞运动,到底会带来什么新的反省和想像?为打开新的讨论,《端传媒》筹备了“雨伞两周年”检讨与前瞻专题,于9月28日开始陆续发表。

2014年12月1日,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在龙和道架设路障。
2014年12月1日,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在龙和道架设路障。摄:Chris McGrath/GETTY

伞运一周年和两周年,境况情绪迥异。去年,失落和无力感充斥不少港人胸臆。面对威权的步步进逼,香港公民社会的群众动员不再有效,游行无用论甚嚣尘上。历史亦告诫我们,大型社运除了带来新思潮、促进体制改革,也常令菁英统治阶层联合面对挑战、继而巩固现状。六四过后,中国大陆玩世犬儒的氛围,依旧是自由民主的梦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