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焦虑的时代里,我们总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大论述。在那些论述里,历史是无用深究的教训,其作用仅在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或是既劝且胁的呼吁我们要行动。而那些曾经身处历史漩涡的生命故事,不管其时,抑或今天,都是轻不着地不曾在人们的心灵留下一丝痕迹。可是这些历史往事,却是深刻扭曲了这些人的命运,留下刻骨的记忆甚至是伤口。
伤口是如何被刻下的?在微小的生活里,人们又如何面对它?激发起什么样的思想去回应它?相比起宏观演进的社会结构,这才是人们值得跨越时空分享的共同经验。
要理解历史,我们就无法回避那些缠绕其中的生命故事。今年是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但无数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仍然活在历史的阴霾之下,故事依然无法述说。五十年前的杨曦光,是长沙一中的中学生,生于1949年之后的共产党新贵家庭,自幼生活环境优越,受良好教育。他说自己从小就崇拜“革命英雄主义”,迷信“暴力改朝换代”。然而共产党政权不断的摇摆与震荡,使得他重新思考政治。1968年,19岁的他写下《中国向何处去?》一文,他认为中国已形成新的特权阶级,需要新的暴力革命,重建以官员民选为基础的民主政体。这篇最初只印了八十份且散发不到二十份的油印宣传单张,被官方及群众组织报纸打成“反革命”案例全文刊登,造成全国影响,亦使杨曦光身陷囹圄,被判十年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