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游静:从《卡罗尔》看“进步”平权的代价

电影无疑努力呈现小说的时代,但鲜有评论提及,电影如何更体现了,今天时代的面貌──保守至深的年代。

游静:从《卡罗尔》看“进步”平权的代价
过去四十年,全球同志平权运动如何重构了我们对(同性)欲望的接收与想像?当一些再现变得看似更容易的时候,什么却变成不再可能?
信读不下去,她站起来,缓缓走至书桌前。是的,她明白卡露为什么给她这封信。因为卡露爱孩子多于爱她。也因为这样,那些律师可以要她就范,强迫她做他们要的。泰奈斯不可以想像卡露被强迫。但卡露自己明明白白的写出来了。是投降,泰奈斯明白了,没有任何以她作赌注的处境能逼使卡露这样投降的。一刹间太澄澈的领悟,卡露只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了她,突然间这个月来整个世界如一个庞大的谎言,裂开至几近翻转。一念,泰奈斯不相信这是真的。但事实摆在眼前,卡露选择了孩子。她盯着桌上里察的信封,感到所有自己想跟他讲但从未讲的话,如体内潮水鼓动。

《盐的代价》Patricia Highsmith/Claire Morgan

《盐的代价》Patricia Highsmith/Claire Morgan



这段来自电影《卡罗尔》原著小说《盐的代价》中二人分手时,卡露曾答应泰奈斯一星期后会回来找她,然后泰奈斯收到卡露的信,说为了夺回孩子,她答应律师不会再见泰奈斯。读信后泰奈斯一个人开着车愈走愈远,在陌生的城市找工作留下来,并没有如卡露所愿,立刻回到纽约见她。

小说写于1948年,当时Patricia Highsmith刚完成首本小说《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后来被希治阁改编成电影),正在经历忧郁期。圣诞临近,百货公司招募售货员,Highsmith需要钱看心理医生,于是去玩具部当临时工。相当“临时”,她只干了两个半星期。

在人山人海的假日狂潮中,一个早上,一名穿貂皮大衣的中年金发女人走进来,向她买了洋娃娃,付钱离去。这偶遇叫作者感到接近“晕眩”又“兴奋”(见《盐的代价》作者后记),她私自记下了顾客的姓名地址。当夜回家在笔记本上把《盐的代价》整个故事写出来,翌日醒来发现自己发高烧,得了天花。后来她特别去寻访女人的房子,途中还要灌酒壮胆,在房子周遭守候但始终没有再见到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