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郑炜:政府缺席下,英国公民社会如何重建骚动真相

2011年伦敦骚动,英国政府拒绝调查,公民社会却完成了一个比官方调查更有公信力的研究,促成改革。

郑炜:政府缺席下,英国公民社会如何重建骚动真相
2011年8月6日,伦敦托定咸(Tottenham,台译托登罕;大陆译托特纳姆) 发生大规模骚乱,并迅速蔓延至英格兰11个城市。

2月8日旺角骚动后,社会上对冲突成因的演绎,和对暴力的容忍程度,可谓壁垒分明──网上网下、30岁前后成了两个世界。对于保守温和派,突然而大规模的街头骚乱颠覆了他们对社会动荡(civil unrest)的想像;他们也许逐步习惯包围和占领作为新时代的抗争常态,却难以接受暴力重临家门。对于“勇武”本土派,暴力恰恰是跟泛民的“和理非”、跟社运的左翼思潮切割的仪式。砖头,砸出了他们的政治空间。

虽然政府和主流舆论,一致将这场骚乱归咎于一小撮“暴徒”,但这绝不代表这些人就没有群众支持。愿意接受和诉诸武力,并承担法律后果的人依然是少数,但现实是在年轻人间,同情或理解掷砖者的人绝不是小众!

在这个愈趋两极化的大环境下,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探究事件真相,绝对是两边不讨好。追求事实真相等同问责,特区政府故而迅速否决提议。激进力量既是始作俑者,也就当仁不让的包办了记录、宣传和构建论述的责任,不假外求。不过,如果我们将视野稍稍拉宽,便会发现找寻真相的过程,恰恰是应对制度危机和检讨对立论述的契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