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强震:军政府或阻人道救援﹑中俄积极增加影响力

许多缅甸民间与流亡社群呼吁国际社会,援助应绕过军政府或与军政府有关的机构,以防物资落入军方手中。
2025年3月29日,缅甸曼德勒,强烈地震过后,人们继续目睹搜救行动。摄:Stringer/Reuters/达志影像

2025年3月28日,当地时间中午12时50分左右,缅甸中部发生规模7.7的强烈地震,不久后又发生规模6.4的余震。震央接近缅甸第二大城曼德勒(Mandalay),实皆(Sagaing)地区也是重灾区。实皆镇市区约八成建筑物损毁。

根据缅甸军政府周六晚间发布的消息,此次地震造成1644人死亡,3408人受伤,还有139人下落不明。由于灾区电力与通讯系统几近全面瘫痪,加上许多道路严重损毁,外界至今仍难以掌握完整的灾情与伤亡资讯。

自2021年开始的缅甸内战,也让救援行动更加艰难。尽管位处震央的曼德勒和首都内比都(Naypyidaw;台译:奈比都)受军政府控制,但同是重灾区的实皆地区一直是反抗军和军政府的主要交战地。由于军政府有刻意阻挠人道主义援助的前科,部分缅甸媒体怀疑国际援助和物资能否进入实皆。

地震过后,实皆地区的对外交通一度完全中断。连接曼德勒与实皆地区的阿瓦大桥(Ava Bridge,又称老实皆大桥)于地震后倒塌。该桥建于英国殖民时期,已有91年历史。另一座新建的伊洛瓦底大桥(Irrawaddy Bridge)则出现严重裂痕。

由于地震发生于斋月的周五聚礼时段,许多穆斯林信徒于清真寺中遇难。截至周日,穆斯林社群在此次地震中的遇难人数已升至约570人,多集中于曼德勒与实皆地区,实际伤亡人数恐于未来几日持续增加。近50座清真寺在震灾中倒塌,其中不少建于十九世纪,历届缅甸政府却都未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强。

近年来,受内战和COVID-19疫情影响,缅甸经济呈现负成长。尽管当地地震频繁,政府和人民都缺乏资源加强建筑物防震。强震凸显缅甸长期以来在基础建设与灾害应变方面的脆弱,而缅甸未歇的内战﹑美国的退场以及中﹑俄两国的介入,也令救援增添了不少变数。

2025年3月30日,缅甸曼德勒,一架电单车经过一栋在强烈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摄:Stringer/Reuters/达志影像

地震后仍持续轰炸灾区,缅甸军政府能被信任吗?

直至2025年3月,缅甸内战已经持续约4年。

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方发动政变,拒绝承认前一年11月的选举结果。军方拘留了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台译:翁山苏姬)和总统温敏(Win Myint),成立军政府,由陆军总司令敏昂莱(Min Aung Hlaing)担任最高领导人。

军政府对国内反对民众实施暴力镇压。奥斯陆和平研究中心(PRIO)的报告指出,在政变发生后的20个月间,缅甸至少有 6337 名平民因政治原因被杀害,2614 人受伤。2021年4月,一部分反对势力组成“民族团结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简称NUG),其武装部队“人民防卫军”(People's Defense Force,简称PDF)在全国各地发起反抗军政府的武装行动。

尽管位处震央的曼德勒市和首都内比都受军政府控制,本次地震的重灾区实皆地区,一直是反抗军和军政府的主要交战地。2024年10月,反抗军占领实皆中部的平梨铺镇(Pinlebu)和高林镇(Kawlin),两个城镇为将物资运送到前线的重要据点。据自由亚洲电台,2024年年底,军政府控制区在实皆、马圭(Magway)和曼德勒等地已经缩小,再加上反抗军在掸邦和若开邦的胜利,军政府实际掌控的缅甸领土已不到一半。

2025年3月28日,缅甸曼德勒,强烈地震过后,驾车经过一栋受损建筑物。摄:Stringer/Reuters/达志影像

面对反抗军的步步进逼,军政府选择加大空袭力度,并发布更严格的强制征兵令。2024 年 2 月 10 日,缅甸军政府发布国家征兵法,要求该国1400万名18至35岁的年轻人在政府军服役2至5年。严酷的征兵令下,缅甸中部的男性青年或在内战中阵亡,或被迫逃离家园,导致此次地震发生后,救灾人力极度匮乏。

灾难当前,民族团结政府(NUG)宣布从周日开始,将暂停于地震灾区的进攻行动至少两周,但防御行动除外,并呼吁联合国、国际救援机构和人道组织立即向灾民提供援助和医疗支援。NUG表示,他们愿意与国际组织合作,保证援助人员于反抗军控制区的安全。

然而,缅甸军政府在地震发生后仍持续轰炸反抗军控制区。据缅甸媒体《Irrawaddy》,地震发生后的三小时,在掸邦北部Nawnghkio的一次空袭中,有7名反抗军士兵丧生,实皆地区西北部的Chang-U镇也发生空袭。与此同时,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宣布缅甸进入紧急状态,罕见地向国际社会发出公开邀请,敦请能提供协助的组织或国家进入缅甸,帮助灾民。

对是否该与军政府合作,不少有意参与救灾的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仍持保留态度。2023年5月,摩卡(Mocha)飓风侵袭缅甸,造成数百人丧生,数十万座建筑物受损。联合国当时估计,缅甸五个地区(若开邦、钦邦、实皆、马圭和克钦邦)约160万人需要紧急援助。军政府却刻意阻挠救灾,拒绝为援助人员发放旅行授权和签证,将救援物资扣留在海关,称所有物资的分发都必须由军政府当局管理。

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 7.7 级强​​烈地震后,缅甸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内比都的医院进行拯救工作。摄:Myanmar Red Cross Facebook Account/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人权观察(HRW)指出,缅甸军政府刻意阻挠人道主义援助,目的是借由孤立和恐吓平民来维持对特定地区的控制。该行为已构成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

地震发生后,许多缅甸民间与流亡社群多次呼吁国际社会,援助应直接交由地方社群或民间组织执行,绕过军政府或与军政府有关的机构,以防援助物资落入军方手中。缅甸媒体《Irrawaddy》发表声明,标题为“向缅甸人民,而不是战争罪犯提供地震援助”,内文称:“该政权(军政府)将延迟、阻碍和控制援助物资的分发。实皆作为抵抗运动的据点,不太可能得到任何援助。军政府的腐败和管理不善是根深蒂固的。一个对本国人民发动战争的政权,怎么能被信任来提供援助呢?”

地震在缅甸频繁吗?为什么一千公里外的曼谷大楼会倒塌?

缅甸位处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巽他板块和缅甸微板块等四个构造板块的交会处,是世界上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引发此次地震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为印度板块和巽他板块的交界,长约1200公里,从北到南贯穿缅甸全境。曼德勒、内比都、勃固(Bago)等缅甸主要城市都位处实皆断层之上,最大城市仰光也邻近断层。

上个世纪,缅甸及邻近地区共发生六次规模7以上的地震。2012年11月11日,缅甸中部发生规模6.8的强震,震央位于曼德勒北部约 120 公里处,造成至少26人死亡。2011年3月24日,缅甸东北部和老挝、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带,也发生规模6.8的地震,造成至少75人死亡。

2025年3月30日,缅甸曼德勒,地震发生后一名佛教僧人在玛哈木雅穆尼佛塔附近行走。摄:Thein Zaw/AP/达志影像

早期资料显示,本次地震为“走滑型”(strike-slip)地震,即两个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相对滑动。运动的板块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卡住,逐渐累积压力,最终释放时引发地震。这是实皆断层的典型运动。一般来说,走滑型地震释放的能量小于“逆冲型”(reverse)地震,后者指当一个板块推挤至另一板块下方引发的震动;但走滑型地震通常深度较浅,对建筑物与人口密集区往往造成更直接的影响。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教授王昱告诉《三联生活周刊》,对于实皆断层这样高速活动断层而言,大约每200至300年便会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从地质活动的角度来看,此次地震并非异常。曼德勒地区上一次超级强震发生于1839年,当时的贡榜王朝首都阿瓦(Ava)遭遇规模约8.3的地震,首都严重损毁。1956年7月16日,实皆地区发生规模7.1的强震,造成至少38人死亡。

2025年3月30日,泰国曼谷,救援人员在强烈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现场工作。摄:Patipat Janthong/Reuters/达志影像

本次地震也影响远在1000公里外的泰国首都曼谷。居住在曼谷都会区的1700万人都感受到明显摇晃,人们在社群媒体上转发水从屋顶泳池溢出、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画面。位于曼谷洽图洽区(Chaktuchak)一栋施工中的30层大楼倒塌,造成严重伤亡。截至周日,至少13人死亡,118人下落不明。

倒塌的大楼原预计作为国家审计局办公大楼。大楼于2020年破土动工,由中国中央企业子公司“中铁十局”和Italian-Thai Development Plc组成的合资公司承建。据泰国媒体《Nation》,中铁十局拥有该合资公司49%的股份,即外国公司可以持有的最高股份。该建案为中铁十局所承建的最高建筑之一。地震导致大楼倒塌后,中铁十局迅速删除了2024年4月庆祝大楼封顶的公众号文章。

由于地震在泰国并不频繁,曼谷多数建筑物并未依照抗震标准设计,泰国政府也直到2009年才发布地震安全标准。然而,中铁十局大楼于2020年开始建造,理应符合最新颁布的建筑法规,却在此次地震中彻底倒塌,社群媒体上于是出现对中国建商施工品质的质疑。

2025年3月28日,泰国曼谷,倒塌的摩天大楼仍有人被困,亲属朋友们观看搜救行动。摄:Sirachai Arunrugstichai/Getty Images

泰国结构工程师协会主席Amorn Pimarnmas告诉《BBC》,目前仍无法确定中铁十局大楼倒塌的原因,他认为材料的品质(包含混凝土和钢筋)与结构系统的稳定性是必须考虑的假设,曼谷的松软土壤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松软土壤可以将地震的震动放大三到四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地震工程高级讲师Christian Malaga-Chuquitaype指出,该大楼采用的无梁板(flat slab)设计值得注意──无梁板设计将地板直接放在柱子上,而不使用横梁加固支撑,对地震的抗性较差。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由于有数百万来自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移民工人在曼谷从事高风险工作,曼谷大楼倒塌的受害者可能包含大量缅甸移工。来自缅甸的Hnin Nu Yee于地震发生时,在中铁十局大楼的底层处理建筑垃圾,幸运逃生。她告诉自由亚洲电台,自己在高楼层工作的朋友不幸被埋在废墟中。

过去四年的缅甸的内战使得大量缅甸公民涌入泰国。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的报告,由于经济困难和对征兵的恐惧,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间,有大约150万缅甸公民进入泰国,其中有六成希望长期居留泰国的缅甸公民,缺乏必要的身分证明文件,使得他们更容易暴露在高风险劳动中。目前有大约700万缅甸移民生活在泰国。

2025年3月28日,泰国救援队在曼谷一栋建筑倒塌事故中提供救援。摄:Lauren DeCicca/Getty Images

消失的USAID,积极的中俄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月20日上任以来,决定“重新评估和调整美国对外援助”,一方面大幅冻结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预算,更于2月底解雇该署约2000名员工。特朗普的批评者指出,美国对外援助撤退后留下的真空,可能为中国和俄罗斯创造机会,中、俄两国可能透过人道援助等手段来增加其全球影响力。

而内战已持续四年,现在又面临震后救援压力的缅甸,似乎是中俄通过援助手段增加影响力的据点:据2025年1月美国、欧盟等国的一份联合声明,缅甸内战四年来,人道主义需求增加了20倍,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约199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来满足基本需求,有152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超过35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大量缅甸平民逃往邻国。

在震后,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发言人李明就表示,中国决定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约1390 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并派遣多支救援队前往救灾。据《新华网》,截至当地时间周一上午8时,中方救援队已于曼德拉市救出6名幸存者。而美国驻缅甸大使馆于周日在X上发表声明,称美国将提供200万美元的援助,以支援受地震影响的社区。然而,美国至今仍未派遣救援队到地震现场。《纽约时报》引述知情人士称,一个由三人组成的美国评估小组预计要到周三才能抵达。从事人道救援的相关人士表示,美国此次的反应比比过往来得慢。

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积极投资缅甸。重要的中缅经济走廊(CMEC)连接中国云南和位于缅甸若开邦的皎漂港,后者为中国中信集团在缅甸投资建造的深水港。长期以来,中国同时支持缅甸政府军和反抗军,以对冲其在缅甸的影响力。但2024年,中国开始公开支持缅甸军政府。2024年8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内比都;缅甸军政府领袖敏昂莱于 2024 年 11 月回访,这是缅甸领导人于2021年政变后的首次出访。中国还通过关闭边界和扰乱贸易,对缅甸边境的多个民族抵抗组织(Ethnic Resistance Organization,简称ERO)施压。

2025年3月29日,由 82 名成员组成的中国救援队成员在北京集合,准备前往缅甸灾区。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尽管习近平与敏昂莱关系良好,熟悉泰缅情况的记者格布告诉《端传媒》,即便中国方面的援助在运输环节上,与缅甸军政府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显示中方的物资或资金直接交由军政府掌控。许多来自中国的救援物资与民间捐款,目前集中于重灾区曼德勒市的“云南会馆”,并以此作为指挥与分发中心,中国救援队也在此地设立据点。

地震发生至今已迈入第四天,幸存者获救的机会正逐渐减少,而灾后救援行动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桥梁倒榻、道路损毁,救援队伍要进入重灾区仍相当困难。缅甸中部内比都国际机场的控制塔也在地震中倒塌,对物资运动、紧急调度造成干扰。实皆地区的电信网路长期遭军政府封锁,地震又造成基地台损毁,民众不仅无法联络外界,也难以透过数位支付取得现金与物资。药品、医疗用品、电话卡等基本物资均严重短缺。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OCHA)已宣布,将从中央应急基金中(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拨款500万美元,用于“挽救生命”的人道援助。欧盟执委会也宣布为缅甸地震灾民提供 250万欧元的初步紧急援助。

2025年3月28日,緬甸內比都發生地震,寶塔受損。攝:Aung Shine Oo/AP/達志影像

周六,印度出动军用运输机进入缅甸,将物资和大约120名搜救人员送到首都内比都,他们将北上前往曼德勒,建立一个野战医院。两艘载有救援物资的印度海军舰艇,也正前往缅甸最大城市仰光。同一天,新加坡民防部队 (SCDF) 也派出特遣队前往缅甸,协助救灾工作。该特遣队由80名成员和4名搜救犬组成,名为“狮心行动”(Operation Lionheart),此次为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任务以来的首次全员出勤。香港政府派出由51 名搜救人员和2只搜救犬组成的搜救队伍,并从赈灾基金中拨出3000万港币(约390万美元)来帮助缅甸灾民。泰国、韩国、纽西兰、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也都承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08年5月2日,飓风纳吉斯(Nargis)袭击缅甸,引发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飓风袭击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区,造成至少14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灾后三周,缅甸军政府、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和联合国共同成立“三方核心小组”协调救灾与重建,这是缅甸军政府首次与国际组织建立制度化合作。这场灾难后来成为推动缅甸民主化的重要转折点。

本次强震是否会引发类似的政治效应,仍有待观察。但研究缅甸社会运动的学者亨凯(Hein Khaing)已指出,被2021年政变摧毁的缅甸市民社会,也许能借这次地震的机会重新动员起来,带领缅甸走向更好的未来。

读者评论 3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