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找回年味的人:世代流转中,台湾春节年俗的重生与创造

一道菜头粿的滋味,便乘载著一个家族的血缘、过年的记忆。

找回年味的人:世代流转中,台湾春节年俗的重生与创造
民俗学者张耘书(右)年前向台南著名总铺师蔡瑞成(左)学习年菜料理。摄:李昆翰/端传媒

农历12月24日是台湾汉人习俗中的“送神日”。这天,人们会祭拜家中供奉的所有神明,恭送其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各户人家一年的功过善恶。岁末送神,意味年关将至,也象征著春节前一系列年俗的开端。

送神日前夕,住在台南的民俗学者温宗翰一如往年,清早便骑著机车至家附近的金华市场采买供品。一张采购清单上列有必备的汤圆甜食、四果(时令水果),以及一把红根菠菜(编按:台湾南北地区的长年菜有别,北部多指芥菜,台南以南则为有带根的菠菜);纸钱除有寿金,还要准备“云马总马”(指印有神马、马伕及将兵甲胄的黄纸),作为神明上天乘御的载具坐骑。

只是绕了一圈市场,平常汤圆摊必有的红白小汤圆,今早竟被公妈们抢购一空,连周边的超商都买不著。

上午十点,赶在中午送神时限以前,温宗翰与妻子赶紧在厨房分工,用现成的糯米粉、胡萝卜素(红色植物色素)自个儿搓汤圆救急,“毕竟现在家里还有在送神的,大多是老一辈的阿公阿妈。我起得没他们早,也就抢不到最热门的供品。”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