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火折子吗?
一种容易点燃的草纸卷,怎么会用口一吹,就燃烧起来,像变魔术?
是点燃后把它熄灭,它其实仍在隐隐地燃烧,不见火苗罢了,平时是放在竹筒里,只要一吹,就能再燃烧起来。
不是很方便吗?
许多事情,你以为它真的熄灭了,其实没有。
这是西西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钦天监》里,主角阿闳与爱人容儿无数微言大义的对话中的一段。当今天我细想西西以及她那一代香港作家、知识份子所留下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隐藏在火折子里暗烧的火焰,它和鲁迅所期待的地火似乎相似,但又多了一些克制、一些从容和一些长远的考量,就像西西的文字一样。
我城:每一个香港的觉醒者都知道
西西的重要性在香港不言而喻——其实不止在香港,未来也许对于任何寻找本土认同的华人城市都有她的意义。首先,当然在于她是“我城”这个词的发明者,虽然她的代表作《我城》是讲1970年代一些香港青年的精神成长史,最后他们有的分道扬镳,有的幻灭,但也有很多人坚持理想继续走下去,成为无愧于后代的先行者。
但“我城”这个词从《我城》开始出发,被之后的年轻行动者接力传递而不断生长其意义——比如说从1997年“回归”时认为香港应该要变得更好,而不是比殖民地时期还差的人;到2003年香港七一大游行、保育运动、2014年雨伞运动,直到2019年的抗争运动,这样的一代一代人,都在坐言起行,参与实证著、回答著“我城”为什么叫“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