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两个月的高压封城后,五月下旬,上海逐渐显露出解封的“曙光”。虹桥站,这一曾是封城期间被放逐人群的栖身之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离沪的人群。而就在不久前,“这里像一个难民营”。
六十天的时间里,以千万计的人们禁足家中,昔日外人眼中繁华热闹的城市,只余空荡的街道和扎眼的蓝色围挡。
流散,也在高楼阴翳下发生着。疫情前,怀揣谋生希望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他们,在疫情爆发后,成为被放弃和驱逐的对象。有人困于闭仄的工棚、有人露宿关停的食铺档口、有人辗转于不同的临时收容所……虹桥站在他们眼中是“五星级酒店”。
自救和互助,帮他们熬过这段为食物和水发愁的“饥荒”期。临近五月中旬,得知上海将逐步解封的消息,他们的心情稍微轻松了一些。网络流出的那句“上海就是个笑话”,也被他们拿来调侃自己对上海的失望。
未来要去哪里,没有人知道。但离开,已经是很多人的决定。
上海虹桥站外的高架桥,被无家可归的人们称为“楼上”。巨型水泥基建成为他们的新家,桥墩下的公路是“楼下”。四月,“楼下”出现了Covid-19患者,露宿者们害怕病症蔓延,一些人带着行囊走到“楼上”居住。
这是月季花开始盛开的季节。高架桥的花坛,月季枝蔓伸展开来,一朵一朵探出栏杆。入夜,空气沾满凉意,风在“楼上”呼啸而过。露宿人们的新家悬荡在十几米高空,他们躺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倚着鲜红的水马路障,尝试避避凉风。不远处一所公安局,白色墙体外挂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牌,光线从公安局的窗户射出。总在附近转悠的的士司机估计,留宿在虹桥站周边的劳工,得有一两千人。
上海疫情从三月迅猛蔓延,强硬的清零政策让这座城市彻底瘫痪。四月下旬,曾宇熙从北京回上海,与京东援沪人员搭乘同一班列车。彼时京沪往来高铁列车,每日从数十班次锐减到一班车。上百红衣援沪京东员工坐满了几节车厢,抵达上海后,队伍排列齐整,喊了口号,“上海我们来啦!”曾宇熙觉得他们意气风发,带着敢死队的决心,要来拯救陷落疫情的上海。
只不过,眼前的光景是割裂的。虹桥站往日的热闹和嘈杂不再,提醒疫情防控的广播声格外响亮。曾宇熙与浩浩荡荡的红衣队伍往出站方向走去,只消五分钟的路程,他逗留了逾半小时。他觉得自己难以消化眼前的景象,四周是打地铺的人们,饮料机和服务台附近有插头,聚集着不少人;有人拆开广告灯箱,垫着睡觉。人,家当,未知的命途,散落一地。曾宇熙听到京东人窃窃私语,虹桥站怎么这个样子?
担心物资紧缺,曾宇熙特地从北京带了几包真空包装的烤鸡。他拿出一包烤鸡递给在虹桥站睡觉的人。上海的情况比想象中糟多了,“这里像一个难民营,”这个念头从他心里掠过。走到室外,那是一个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