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Fai,回应圆桌话题《当部分年轻人对六四冷感,六四对你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廿九年前香港人的强烈反应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下的“保唇”(唇亡齿寒)成分,也是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一次借机发展的自救运动(老实点来看),“建立民主中国”本身就是符合香港利益的事,这个论述涵括了当年的大多数(能有更好的中国,香港得以维系的话是最好的结果)。而今要“去中国”,实则更像一次“断尾”,是前者毫无希望(毫无希望的不只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本身的表现并未让人看到国家有来自民间的、走向开明的可能)下的另一次自救运动,或身份再巩固。要行动,先要弄清楚行动的主体,反过来说,行动主体不同,行动方式也就可以不一样。以青年作为主体的话,可以避免处理纠缠不清的感情、历史包袱,扫清行动障碍。在个人经验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人,行动起来或更轻省。只是,政治有那么简单就好了,论述决定谁进场谁退场,若无能涵括大多数,少数很快会被肃清或边缘化(中共深谙此道)。最终沦为孩童式的自我宣示(不愿与目前的中国发生任何关系)或者激进的洁癖(洁癖者与政治无缘),让人感叹“真系太纯”。
再怎么壮烈,“六四”是整个被笼罩在“国家”这个符号下的,维园集会罪在过多的、对国家的情感投射。“行礼如仪”背后说的除了“缺乏实质行动”,怕就是对“家国情怀”的抗拒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