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有8万人次入场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月底曲终人散。在香港,艺术节目的数量其实一直都不缺,而近年来乘艺术博览会之衣香槟影,香港旅游发展局也早把3月命名为“艺术月”。逢其时,铜锣湾崇光百货外墙超大屏幕上不断重复的宣传广告,使“艺术”成为这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十年之间,当代艺术由仰赖政府资助的小众活动,变成能赚钱的盛事,交易金额随国际级画廊进驻水涨船高,公私营艺术机构争相把重点项目挤进黄金档期──但这艺术大爆炸的背后,真正受惠的,会是那些为艺术劳动的人吗?
若走进北京、上海或台北的展览开幕,会发现老外都在讲国语;而走进香港的画廊,接待女郎到博物馆总监操的却都是流利英文。反客为主的语言地景,标志著全球精英与本地劳工强弱悬殊的权力和地位。作为艺评人,我亲身见证几年前某西九M+博物馆外籍策展人,在开幕场合特来问我,说高层都有合适人选了,现在急需些本土小兵(foot soldiers)——你能向你的学生介绍一下吗?
今年“艺术月”,笔者远离酒酣耳热的开幕派对,走进布展和展会前线,了解一下艺术学生都在干些什么?令台湾艺术界又羡又忌的艺博荣景,到底为年轻人带来了怎样的工作机会?
几年前某西九M+博物馆外籍策展人,在开幕场合特来问我,说高层都有合适人选了,现在急需些本土小兵(foot sold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