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31日,署名陈汘瑈的民进党前党工以一篇脸书文引爆此波MeToo运动以来,涉及亲绿、抗中阵营的性骚扰案,仍持续透过当事人的创伤书写在网路社群中曝光。这股风潮也召唤出来自艺文、影视、文学、社运、媒体等不同领域的创伤经验,伤者被已出面的陌生人鼓舞,有了说出口的勇气。短短一周,一篇又一篇血泪斑斑的自述,不敢求助、无法逃离、害怕对方权势地位或被进一步伤害、只好虚以委蛇的痛苦,是每个深藏多年的故事的共通点。
无独有偶,即使多数自诉都未直接点名加害人,然而立刻有其他受害者从相似的情节和时间,辨识出彼时的自己,既而在网路上相认,也有记者主动去比对相关线索,直接在新闻报导中进行揭露。事件爆开时,该领域几乎都不感意外,表示这些事件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既是这么多人知情、甚至私下提醒身边女性“要小心”的事,为什么就是无法放到台面来说?为什么长久以来,大家都“听说”过某些事,却无法让这些人付出代价?台湾在制度面其实是相对完善的,为何还会一再发生让受害者求助无门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