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现场:气候大会上,面对小国的挣扎与哀愁,新技术可是终极答案?

脆弱小国的重点争取,在今年气候大会未见进展。一个会场,两个世界,区别责任仍是应有之义。

气候变化除了增加极端天灾的破坏力,亦影响粮食稳定,并长远刺激资源冲突或大规模迁徙, 有可能引发人道危机。弱势小国要如何应对自处?再没有很多人质疑气候危机是这一代人必得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但解决之道是甚么、以谁的利益为依归,却众说纷纭、难辨对错。

《巴黎协议》中所谓限制全球升温“在2100年不超于摄氏2度”的目标,究竟有多少科学上的现实意义?是技术创新与政治意志能够追赶实现的发展轨迹,是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感召,抑或仅仅一场假大空的集体幻觉?同一个问题,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会场内外,可能有诸种答案。

《巴黎协议》虽跳脱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所造成的历年僵局,强调互惠双赢的合作愿景与经济机遇,不再以1992年的标准去划分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与减排责任的差别;但对首当其冲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势穷国而言,这套漂亮的修辞可能只是不得不为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