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梁良:金马奖其实是“华语圣丹斯”

精英制的评审口味促使金马奖越来越向非主流的作者电影和冷门风格作品倾斜,甚至在基本心态上排斥商业片,尽管那已是商业片中的精品。

梁良:金马奖其实是“华语圣丹斯”
《刺客聂隐娘》获今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造型设计、最佳音效共五大奖。

自从20年前的第33届金马奖决定开放让大陆电影报名参加,跟台港电影一起角逐各奖项,它便十分积极的要成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华语电影奖”。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金马奖也的确在两岸三地和海外华裔电影人中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胜过太强调本土性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大陆上欠缺公信力的“金鸡百花奖”。然而,金马奖是否就顺理成章成为“华语奥斯卡”呢?这倒不然。依照近几年的金马评奖结果反映出来的事实说明,它其实更像是“华语圣丹斯”。

圣丹斯电影节又称“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由好莱坞(荷里活)巨星罗拔烈福(劳勃瑞福)于1984年在美国犹他州帕克城创办,旨在奖励非主流的独立制片和发掘新人,经过30年来的发展壮大,已由一个美国本土的小电影节变成全球最重要的独立电影展,与代表主流电影产业的“奥斯卡金像奖”互相辉映,也有不少新锐导演把圣丹斯视为迈向荷里活电影圈的跳板。换句话说,“奥斯卡金像奖”的得奖作品代表的是“产业界对电影技艺水平的最高要求”和“大众口味”,而“圣丹斯电影奖”的得奖作品则反映“个人化另类电影风格”和“小众口味”,两者的选择大相径庭。

“大师光环”威力越来越明显

回过头来看近20年来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桂冠的,有哪些属于代表“华语电影产业界技艺水平最高要求”和“大众口味”的主流作品?算一算,只有《甜蜜蜜》(1997)、《卧虎藏龙》(2000)、《无间道》(2003)、《功夫》(2005)、《色戒》(2007)、《投名状》(2008)、《赛德克巴莱》(2011)等七部算是叫好又叫座的大众电影,其余都偏向精英化的小众口味。尤其在最近这三届的最佳剧情长片,两部是大陆出品的独立制片《神探亨特张》(2012)与《推拿》(2014),一部是新加坡出品的小制作《爸妈不在家》(2013),原有的两大金马奖支柱香港与台湾电影全被排除在外,而在大陆电影市场上意气风发的一批主流电影也全部折翼,仿佛金马奖跟华语电影观众的认知距离越来越远。这反映出两个重要现象:华语电影的主流制作在电影技艺上的表现普遍落后于小规模的独立制片;精英制的评审口味促使金马奖越来越向非主流的作者电影和冷门风格作品倾斜,甚至在基本心态上排斥商业片,尽管那已是商业片中的精品,而“大师光环”的威力则越来越明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