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不是后记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又是何其相似。 后记,是事后记录的意思。这个记录,其实是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的事后。 七十年代来时路这个系列,本来只是我在雨伞运动后的一个阅读方向。我无法清楚解释占领结束后的精神状态:萎靡,绷紧,流离……不一而足。那是对往事的后悔与追忆,对现状的失语及义愤,对未来的困惑与无力。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又是何其相似。 后记,是事后记录的意思。这个记录,其实是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的事后。 七十年代来时路这个系列,本来只是我在雨伞运动后的一个阅读方向。我无法清楚解释占领结束后的精神状态:萎靡,绷紧,流离……不一而足。那是对往事的后悔与追忆,对现状的失语及义愤,对未来的困惑与无力。
青年先锋的瓦解 暴烈的《70年代》引领了整个时代,亦如风一样瓦解。 1971年底开始,《70年代》内部牵起了“留法潮”。香港的保钓运动自1971年底已无多大发展,当时认识中国的热潮还在发酵,港大作为大专学界首个到中国大陆交流的“中国旅行团”仍未展开,于是陆陆续续有成员到法国参观,希望感受法国青年的革命热情。 “他们渴望学习邓小平、周恩来到法国取经,其实不知道有什么经取(笑)。加上当时压力团体开始多了,比如说艇户争权益运动也是当时而来。因此,我们已经无甚作为。”
我最记得有人提及当年莫昭如(《70年代》负责人)和国粹派开会时,他们开口闭口都是毛主席,莫忍不住大声说,如果要我每天早晨叫声毛主席万岁,我就_ _ _ _!(粗口) 侯万云在40多年后的,这样忆及起《70年代》双周刊。 ****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 陈顺馨说,齐豫的这首《橄榄树》,成为了她的北大情怀象征。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唱得那么投入、动情,不只一次失声痛哭。
被扼杀的家国 1976年,四人帮倒台,中共中央改弦易辙,放弃文革时期的极左路线,那些强烈认同从中共中央的国粹派受到极大震荡。 对于国粹派,麦海华批评得狠。 “国粹派最大的悲哀是不谈事实,只问立场,直到今天仍如是。他们听指示,看当权者的口径,因为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只随权力走。”
麦海华,现任民主党纪律委员会主席,支联会副主席,曾在各种社福机构工作担任要职。他同时是城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这次与他的访问,就是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 甫进去,书本堆积如山,各种的奖状与证书挂在墙上,还有学生为他所画的人像画与合照。 有参与过雨伞运动的朋友或者对他有印像,他曾在2014年9月28日警方发放催泪弹后在金钟现场讲课,也在学联此前举办罢课之时在立法会外示威区为学生讲学,题目是《学生运动的回顾与前瞻》。
**** 泛民的反对者 大专毕业后的区龙宇,当了中学教师,教中文及中史。虽然转过学校,但教师一职,还是做到退休。从他当教师起,就一直有办时政刊物,直至2005年才停刊。作为民间独立,思想激进的刊物,居然能够办了二十多年,当中大部分的经费来自会员所交的会费。区龙宇是当中的长期贡献者,包括金钱与文字。
2015年的6月4号晚,学生在维园的悼念舞台上烧毁基本法,要求修宪,引来社会讨论,不少学者以至议员口诛笔伐,少见支持的声音,甚至后来也少见学生们的自辩。 基本法要重新制定!倘若把基本法当作是神圣的东西,处处拿基本法作为民主奋斗的依据,那同样是有害的误导。我们的基本方向是要求民主重订基本法,而不是连民主奋斗也要按基本法办事,也反对按基本法规定的程序要求修改基本法。 这段话并不是来自学生的口中,而且,这并不是今天的评论。这是来自1997年一本叫《先驱》的民间独立时政杂志,文章题为《重订基本法的X个理由》,作者叫区龙宇。 作为托洛茨基主义者,他的主张长期都被讥笑与讽刺,当年任何人若被怀疑是托派,就会被疏远。我问他如果现在回望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青春岁月,会怎样评价所经历的一切一切?
火红殆尽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毛泽东之死,对于很多国粹派中人来说是精神甚至信仰领袖之陨落。 同年9月18日,学联在理工学院贾士域堂举行了追悼大会。经过两天的通宵布置,会场庄严肃穆,毛主席的遗像高悬在礼台中央,台上翠绿松柏,台下是学联、八间成员学生会、院系会、属会及一些院校负责人敬献的花圈。会场内安装了十二部闭路电视机,直播北京百万群众追悼大会的实况。
飘来飘去,我们就这么飘来飘去。 **** 2014年9月底由学生冲进公民广场而爆发的雨伞运动,数以万计的人留守街头,餐风露宿。当时六十二岁的杨宝熙,白发苍苍,与友人共置帐篷,经常到场。只不过,她的角色不再是当年的国粹派先锋。没有了浩浩荡荡言辞与领导,换过来的是平静参与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