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於香港大學運動科學系的陳肇鈞。攝:吳煒豪/端傳媒
24歲的陳肇鈞剛剛在香港大學運動科學系畢業,但過去六年,他還有另一個身分——職業足球員,曾效力「深水埗」、「橫濱FC(香港)」,現時在本地老牌勁旅「南華」踢球。
「2014年亞運,陳肇鈞代表香港披甲上陣,射入兩球,香港隊連續兩屆躋身十六強。自此,他被稱頌為「英雄鈞」,成為球壇的新寵兒。
兩年後的今天,晉級的創舉和「英雄」似乎被遺忘了,陳肇鈞卻不以為然:「香港人一向都是善忘的。看到香港球員入了兩個好球,晉了級,一剎那高興過後,明天上班已經忘了。」
的確,大眾對本地足球的熱情,稍縱即逝。亞運過後,2015年11月,香港在世界杯外圍賽力戰中國。那天旺角大球場爆滿,6071名球迷擁進球場,拉起「香港勁揪」(香港厲害)的橫額,大喊「We Are Hong Kong」。比賽後,社交平台忽然熱鬧起來,人人都說:他們以香港足球為榮。
2015年11月,香港主場對中國的世界盃外圍賽,吸引了6071名觀眾入場。攝:盧翊銘/端傳媒
歡呼狂熱過後,一直被批評死氣沉沉的香港足球真的「勁揪」了嗎?
今年9月,香港主場迎戰柬埔寨,旺角大球場代表全場爆滿的紅旗不見了,入場人數銳減兩千多人,剩下3465個觀眾。
「中港大戰之後,你看現在還有人談論本地球賽嗎?還有人說好想繼續看香港隊嗎?」在陳肇鈞眼中,「港中大戰」的起哄,源於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可以進場罵對面球隊的人,發洩一下」。
更慘的是,香港本地聯賽連這樣人聲鼎沸的發洩都沒有。陳肇鈞在日常比賽中,總會看到空櫈,有時觀眾只有寥寥數十人,令他「難免感到唏噓」。「現在大家都看英超、德甲,不再看本地波了」。
「香港足球其實不是只有代表隊,還有本地聯賽,這才是足球員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陳肇鈞說。

回顧1970年代,香港頂級聯賽矚目非常,平均每場有約4700至5800人入場,但到了2005/2006年球季,入場人數大跌至1000人,2010/2011年更一度只剩下710人。
更為諷刺的是,上年足球熱潮後,本地聯賽場平均入座率不升反跌,由 2014/2015 球季的1048人,減少到2015/2016球季的1018人。
陳肇鈞說:「以前喜歡看香港波(足球)是以前的事,勁旅對碰的大戰一定爆滿。現時哀求大家進場,大家也未必看。現實是香港波真的少人看。」
「我有時到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方踢作客比賽,常常看到幾萬人坐爆球場。他們打氣的聲量很大,連我旁邊的隊友都聽不到我說什麼。」

入場人數少,意味着球賽收益低。2008/2009年球季,每場比賽收益只有15000多元,到2015/2016年,每場收益雖然升至30000餘元,但要支付場租、職員及球員收入等,根本不夠用,「支付一個外援球員的月薪加上獎金也不可能」。
10月2日於旺角大球場上演的一場聯賽重頭戲,由南華主場迎戰東方龍獅。入場人數為3,283人,購票人數為2,940人,門票收入為$154,510元正。攝:吳煒豪/端傳媒
收益減少,不少球隊營運都出現困難,參加的球隊越來越少。2014年成立的香港超級聯賽,首兩個球季只有9 隊球隊角逐錦標。到了2015/2016球季,這個一直標榜「職業化」的聯賽為了「湊夠」參賽隊伍,甚至要邀請業餘球會「港會」和中國足球協會所屬球會「R&F富力」參賽,惹來一連串爭議。
球賽管理不善,加上一直被詬病的球場質素,這些問題不斷減低香港球迷進場的意欲,球賽收入接連下降。惡性循環下,陳肇鈞說,香港頂級球隊的財政主要依靠班主投入,「球員在這個逆境裏收入不算差」,但很多踢較低組別、小球會的球員,最後為了生計也要離開足球,「有的做車房,有的做跟車工人」。
留在球場上的,也有部分球員捲入了假波醜聞。10月6日,廉政公署證實拘捕了6人,當中3名為現役球員,還有1名助教兼球員、1名退役球員及1名收受賭注人士。廉政公署指出,5名被捕球員,涉嫌收受9萬多元賄款,在4場預備組聯賽賽事中「打假波」(比賽造假)。
陳肇鈞參與球會操練。攝:吳煒豪/端傳媒
但無論如何,陳肇鈞說,自己既然選擇了走職業足球員的路,就要繼續為理想走下去。他強調會專注每一場比賽,全力爭勝,但他希望和他同行、在場邊鼓勵球員們的,不是一排排的空櫈,而是更多願意把本地足球融入生活的香港市民。
「真正的『撐自己人』,不是只撐香港隊成員,還有一眾本地聯賽的球員。香港足球聯賽很重要,因為它承載着很多人的回憶。」陳肇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