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听听”关锦鹏:流行歌曲埋在电影里的政治暗码

回顾自1980年代开始,影视中的香港流行歌曲或显或隐藏有政治信息,表面靡靡之音的流行曲,其实对政治敏感度从来不缺⋯⋯

“听听”关锦鹏:流行歌曲埋在电影里的政治暗码
《地下情》(1986)电影剧照。

编按: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刚于4月1日开幕,至12日结束。这次国际电影节首度以实体与网上混合模式举行,为人瞩目的焦点影人是香港导演关锦鹏。我们特刊出此文,由专研电影与音乐的学者、作家罗展凤,带我们游历关锦鹏电影中的音乐地景。

1980年代中开始其别树一格的导演生涯,关锦鹏以电影《地下情》(1986)一鸣惊人,其电影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和同期主流电影一样,关锦鹏的作品多有一首主题曲,但论有趣程度,却不及他为电影角色设计、让他/她们开口唱的歌。这些歌曲容易入耳,且不少早已流行,但却能够解放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编织如理论大师巴赫金(Mikhaïl Bakhtine)所说的“众声喧哗”(heteroglossia)语境,电影中的人物透过歌曲进行对话交流,每首歌曲不乏编曲、所用语言及语气演绎,对应电影中社会语境与人物个体声音,通过排斥、融合、撞击或形塑等互动,产生迥异不同的解说,给观众留下深刻反思空间,甚至表达更深层的“后殖民境况”。

大时代历史政治的尘网里,总是不见容于异见声音,两重声音,充斥矛盾。1980年代开始,影视媒体中的香港流行歌曲被视为或显或隐地藏有“政治信息”。

台式文艺哀愁与港式恣情放纵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