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内部的记者圆桌里(是记者们互相报题﹑评稿﹑交流的会议,气氛很好,是个人最喜欢开的会),我经常跟记者们说:当记者的责任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问题的专家。这句很契合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但原创者并不是我,我应该是从我们的副总编那里听来的,而他好像也是听别的媒体前辈说的。但无论如何,我很喜欢这句话,基本已把它据为己有,甚至我觉得记者应该已听得耳朵长茧:“她怎么又说了,没完没了”。
这句话的operative words有两个,一个是“短时间”,一个是“专家”。做新闻当然要快,虽然长线深入的题目是可以规划,每一篇都可以力臻完美,但本香港人坚持认为“快有快做慢有慢做”──短时间内能尽快切中新闻热点是重要的,首先要满足读者好奇心,其次SEO能带来新读者啊!经营一家媒体当然一点不简单,从灵魂的编辑部到不可或缺的会员受众运营社媒HR全部都是学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端也没那么复杂,是读者在支撑我们,the math is simple。
至于“专家”就需要用一点篇幅解释了。我们是做深度报道和评论的新闻机构,开端十年来文章以长闻名(个人并不喜欢这个名声,但重点还是写得好的话根本没人在意文章多长),“深度”自然就代表了我们比其他媒体更深入事件的肌理,问比表面事实更深入的问题,探索更多的维度──人的﹑结构的﹑社会的,甚至道德与哲学的。这自然代表我们比绝大部分媒体更接近“专家”。
但我觉得很多人没搞懂的一点是,“专家”是一种技能,但同时也是一种态度。要做一个能用紧密逻辑解释世界的storyteller,你要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甚么,能够自信地写甚么,有哪一些话能说,哪一些话你现在还不敢说。你不需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知了三分就说三分话,不要说到五分,但也不能只说一分。自信的写作者才会有愿意跟随你的读者,而自信不能来自无知(那就叫自大了),必须要来自良好的态度与准确的判断。
说到短时间内成为专家,应该要介绍一家我很喜欢的美国媒体:Vox。Vox在2014年由三个记者:Ezra Klein﹑Melissa Bell和Matt Yglesias创立,跟端几乎同期面世,但对比我们,他们的守备范围也许比较狭窄:他们只做解释性报道(explanatory journalism),不做专题也不做评论。但Vox厉害的是甚么?除了三个本来就是著名记者的创办人(现在Klein在我眼中有点变味了,但不是重点),现在在美国媒体界叫得出名字且正值三﹑四十几岁“当打”时期的顶尖媒体人,就几乎都是Vox出身的记者。
为甚么Vox能成为新闻人才孵化器?我觉得跟他们对记者的要求不无关系。传统新闻训练教你找消息源、核实、写倒金字塔结构,但 Vox 训练记者理解复杂系统、建构知识结构、用最清晰的逻辑讲世界怎样运作。也就是说,记者在Vox学会的不是报导事件,而是解释世界(他们的口号就是 Our world, explained)。所以当这些人离开 Vox,去到 《大西洋》、《纽时》﹑《纽约客》、《华邮》,他们往往比同侪更擅长连结技术、政策和文化脉络,在同一篇故事里整合叙事与分析,以及在最短篇幅里写出最大知识密度──即是,在短时间内成为专家。
这绝不是我一人的意见,有blog主指Vox记者每天和数据编辑、设计师、短片制作人讨论表达方式,所以他们比传统报社出身的记者更懂产品与视觉语言,更懂得把碎片整合成完整故事。在这个世代,信息真的一点都不缺,每天打开手机满满的push,你够无聊的话Instagram或Threads足够你滑三天三夜不下床。但整理可靠﹑有用﹑对我们的人生有意义(甚至是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的信息,却是这个世界,尤其是华文世界非常稀缺的技能。新闻记者的悖论,是要不断挖新闻,但又要不断证明挖出来的新闻一点不新:看似偶尔的单一事件,问题可能早在十年前或百年前种下,或者和之前报道过的另一件事有一样的发展脉络。对于我这种每天都在挖不同东西的狐狸系(参考哲学家Isaiah Berlin的狐狸与刺猬:“狐狸懂得很多事情,但刺猬只懂得一个大事情”)来说,能证明新闻不新,是做新闻﹑挖新闻令人最爽,最满足的一件事。

所以,在我们全站及手机App 改版升级后,你会见到有些文章有“解读”两个醒目的字在前面:我们把解释性报道提升成为了一种和专题﹑评论并行的内容模式。端不是被形容为“顺便做媒体的科技公司”的Vox;我们媒体的内核和信念不可能改变,但我们绝对可以发展有“端味”的解释性报道模式和语言。我期待端的解释性报道能做到及时﹑逻辑结构清楚﹑有独特的问题意识(记者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跟数据﹑视觉紧密结合,同时不失去我们的最大优点:深度与故事性。有同事跟我说“很难啊!”我认为觉得难非常好,因为同事正确判断了我们对内容的高要求。而且我一向喜欢有困难而有意义的东西在前面(但又难又无谓就不好了,我也不是时间太多)。
我期待的是,现在编辑部初出茅芦的,二十多岁的新世代记者们,终有一天也成为华文世界大家都觉得“厉害”的记者,能从华文视角解释复杂世界的新闻人。我期待他们在实地的时候,可以带著问题意识和理论进现场,但仍然观察入微,能容许眼前的现实改变既有想法并勇于突破;但在没有现场的另类“新闻现场”,他们还是有做新闻的热血和冷静的研究脑,随时准备将杂乱的信息整理成一张新闻地图。当然,最大的期许和我对端的期许是一样的:无论已经做了多久,绝不原地踏步。
【会员端小聚】总编辑引路,带你探索端的新闻世界
当你第一次打开端,是否曾经被满页的深度内容吸引,却无从下手?或者,你已经在端很久了,好奇端的选题背后有哪些脉络与判断?
经过第一周的地图探索,现在,我想邀请你更深入端的新闻世界。我们即将于11月13日举办会员限定的“迎新小聚”,由我作为向导,和端的记者、编辑一起带你从“编辑室的视角”导览端的内容。
从专题系列“世界的台积电?”“全球代孕产业”,到长期栏目“女人没有国家?”“异乡人”等,这场小聚将带你穿梭端的新闻地图,看见这些报导如何相互连动,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 活动时间:2025年11月13日(四)20:00 ~ 21:00(UTC+8)
- 报名连结:点击报名(报名后将于1-3天内审核,通过后将收到通知)
- 报名资格:端传媒会员
-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2日(三)23:59(UTC+8)为止
- 注意事项:报名时请务必填写你的端会员帐号邮箱
- 分享
- 端传媒总编辑 陈婉容
- 端传媒记者、编辑
在参加小聚之前,也邀请你点击这里,花一分钟跟我们分享,你最有兴趣的新闻议题是甚么?我们将会根据会员们的填答结果,规划一场专属的探索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