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Pixar新作《外星奇遇记》北美开画票房创下新低,仅超过两千万美元,《综艺》杂志分析指,这部电影将为Pixar带来不小的亏损。同时,评论界也没有推崇《外星奇遇记》,大部分媒体都给出了合格但不高的评价。曾经是动划界叫好叫座的金字招牌,如今为何反响平平?我们邀请了两位影评作者从影像表达及叙事方法上分析Pixar三十年来的佳作与如今的疲软。
对于忠实观众们而言,属于皮克斯的第一个影像,不来自任何一部正片,而是它的开场动画:一盏金属小台灯跳入空间中,踩扁了“PIXAR”字样中的“I”(“我”),取代了它的位置,再一顿左顾右盼。许多年后,网络上的创作者受此启发,创作了这个镜头的反打:“我”看着小台灯一步一步地走来,接受自己的命运。这是皮克斯给我们的第一组难忘形象,并且已然在人类视角的边界打转:本该不动的物体拥有生命和律动,令字母变成一种物质,语言成为一种表演,一个狂喜的形象。皮克斯的故事正是由此开始:三十余年的旅程,近三十部长片,我们见证了这间擅长无中生有的工作室迸发出各种想象,到近年,它的创造力却在续集产出和原创作品中逐渐丧失,这是随着时代走向的必然忧郁,还是有什么其它缘由?让我们从头说起。
这是皮克斯给我们的第一组难忘形象,并且已然在人类视角的边界打转:本该不动的物体拥有生命和律动,令字母变成一种物质,语言成为一种表演,一个狂喜的形象。
约翰·拉塞特导演的《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电脑渲染的三维动画长片,上映于1995年,此时正值电影诞生百年。而30年后,无尽的虚拟影像正在世界中飘荡,在此刻回望这一原点,一切都如此纯真:皮克斯的初代创作者们携带着建造和破坏的双重欲望,在电影中切割出两个世界。所谓的“现实”维持着某种扁平的状态,与此同时,电影深化出一个内部的宇宙,其中形象凭借自身存在的差异来创造社群和法则,也是这家工作室最完美的原型机:从玩耍出发,一位孩子立刻掌握了场面调度的基本形式,在卧室创造属于他的类型电影(西部片、科幻片……),那么,让玩具们活过来则再“现实主义”不过。在《玩具》中,安迪一家是一个没有全貌的画外空间,人类如巨物一般存在,与此同时,作为表演者的玩具带领我们重写观看的角度。皮克斯的机器是一个外世界和一个里世界的博弈,分别呈现为看似自动运转的庞大体系,及其内部由人物团体组成的破坏力量,总是巧妙地在完成自己的游戏后,又悄然回归到体系中…… 一种家长与孩子般的关系?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