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香港电影“寒冬期”众人谈:戏院已死?谢票无用?东南亚市场是救星吗?

金像奖红毯在即,香港电影却面临戏院结业、市道低迷、乏戏可拍的行业寒冬,我们与各行电影从业者谈些星光盛宴间未必倾诉的心底话

香港电影“寒冬期”众人谈:戏院已死?谢票无用?东南亚市场是救星吗?
2025年3月31日,旺角新宝戏院最后一天营业,不少市民在戏院外自拍留念。摄:林振东/端传媒

金像奖即将揭晓,又是一个亮丽争妍的影坛盛宴;而香港电影在2023上半年经历繁荣小阳春后,却于2024再度陷入疑似的寒冬:港片产量大幅回落,戏院亦纷纷陷入结业潮。夸张一点说,一间接一间戏院停业消息,可能比今年上映的港产片还要多。连锁院线不断缩减经营规模,有著几十年历史的老牌戏院,像铜锣湾总统戏院(2024年4月30日结业)、旺角新宝戏院(2025年4月1日)亦不敌时势结业,从此成为历史。讽刺的是,把握机会到戏院门外拍照留念的人为数不少,入场看一出戏聊以饯别的人却始终不多。

那种曾经周末戏院散场前后,围著电影海报人头涌涌的画面再不复见,无论是经济大环境欠佳,还是串流平台风行所致,本地观众入场意欲减少已成事实。电影行业辉煌不再,步入忧虑渐深的所谓寒冬期。电影工业各环节中,导演、编剧等创作者一环,本是日常传媒访问首选,而今年,为从更多环节、角色和岗位拆解电影萧条年代之状况及由来,笔者在每年如约而至、衣香鬓影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前夕,一煞风景,到几间戏院及电影公司走访了多位电影统筹、宣传、发行人物,及应对戏院日常票务的前线岗位,也访问了片商代表,及影展策划人,谈了些红地毯上星光熠熠、闪烁其词间,大家未必会倾诉的心底话。

不论前线还是幕后,大家虽对戏院这个光影交汇之地有一份深厚感情,认为观影体验不可能被取代,但也切身感到肃条年代的惨淡。要杀出新的去路,谈何容易,尤其本地电影十几年来曾成功凭著一连串谢票活动挽留观众,抗衡斥资亿万制作的中外大片;然而谢票文化持续多年,于观众已成常态,也现疲态,对催谷票房的成效则越来越低。

那种曾经周末戏院散场前后,围著电影海报人头涌涌的画面再不复见,无论是经济大环境欠佳,还是串流平台风行所致,香港本地观众入场意欲减少已成事实。电影行业辉煌不再,步入忧虑渐深的所谓寒冬期。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