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留下遗书“翩然”辞世,一个嵌在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的言情符号就此成为历史。琼瑶这个名字所辐射的文化内容,当然远不只通俗言情小说范畴,她与“华语流行音乐教父”刘家昌的接连离世,也让人感慨台湾20世纪70年代那段影视改编与流行音乐携手塑造的“时代记忆”已成绝响。
而当我们讨论琼瑶这种缔造过时代意义的人物时,很难从单一维度加以评价,她集回忆的滤镜与时代的局限于一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重新理解那个时代的一种路径。甚至围绕琼瑶的遗书,一夜之间在大陆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有些论者从未喜欢过琼瑶的作品和文风,但对她的自主弃世生出敬意,认为她这一生至少活得言行合一轰轰烈烈;也有人认为琼瑶是收割粉丝的大师,她过于谙熟商业运作法则,整个人生早已异化,到了生命尽头,还在透过写励志信收割最后一批粉丝。这就像当人们身处不同的年代、性别意识的视角不同时,对琼瑶小说、琼瑶影剧会有全然相反的观感。
琼瑶确实遇到了属于她的时代。且成就她的时代,刚好先后贯穿了两岸文艺商品席卷经济起飞的历史发展进程,这赋予了“琼瑶”这一言情符号独特的时空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