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香港编剧谈故事:怎样的社会氛围就有怎样的作品和观众

什么故事才是好故事,什么对白是好对白。陈庆嘉、陈思样、林善对谈怎样讲故事,拍故事。

香港编剧谈故事:怎样的社会氛围就有怎样的作品和观众
陳慶嘉(左起)、陳思樣、林善。攝:Ryan Lai/端傳媒

【编者按】影市进入起伏不定的胶着期,有的电影票房大收旺场,破尽纪录;有的电影明明看牌面都是流量密码,最后却平淡离场。疫情之后的经济低迷,是否真的也连带影市也一蹶不振?

用影像讲故事,不再是电影人独占的优势,打开YouTube随时可以看片,可以观看各种reels和shorts,还有正在兴起的短剧。如今的观众可以由各种渠道看到各种型态的故事发生。

也许还有对现实的倦怠,生活中的苦况是否已经讲得太多?我们还有什么故事可以讲?对未知还有什么想象,对我们居住的城市还有什么认识?

这些或许都是编剧的困境吧。这次我们找来不同世代的编剧(编剧出身的电影人)陈庆嘉、陈思样、林善,一起来谈谈编剧的现在进行式。

与谈人:陈庆嘉 陈思样 林善

陈庆嘉:香港电影监制、导演、编剧。参与编剧的电影作品有《三人世界》(1988)、《英雄本色》(1986)、《野兽刑警》(1998);曾编导《绝世好Bra》(2001)。近年他亦担任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监制:包括《点五步》(2016)、《金都》(2019)及《我谈的那场恋爱》(2024)。他也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的兼职讲师,教授电影创作及制作的课程。

陈思样:生于1997年1月,广东汕尾。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硕士,首部长片《海不扬波》入围HKIFF Film Lab。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