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随着中国政府在事实层面放弃清零政策(普遍认为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代表放弃清零),关于疫情相关议题的讨论也终于逐渐褪去热度。但在今年(2024年5月)戛纳电影节上让人感到很割裂的一点是,相较于早已回归“常态化”的欧美电影来说,中国导演们又不约而同地陷入到对这场公共事件的集体回忆之中。
无论是娄烨直接以疫情为题的《一部未完成的影片》,还是贾樟柯以疫情时代为终结的《风流一代》,抑或管虎仅仅引人联想的《狗阵》,中国电影人们似乎还在疫情造成的漩涡里不断挣扎与思考。他们利用回收的旧时影片素材和新拍摄的片段重述了一段中国人来说尤为特殊的共同记忆。
从疫情爆发初期自发的影像纪录,到后来为了纪念出现的虚构叙事和为了“维稳”出现的官方讲述,再到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集体回溯……电影创作记录了疫情的不同阶段以及群众的心态变化。流行病的影响在当下逐渐减弱,但疫情题材的创作还在不断涌现。这让我们开始思考疫情叙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们代表了怎样的视角与态度?而西方在疫情题材的创作与我们所见又有哪些差异?这些都是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