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红线”在哪,为什么不给艺术家清楚知道?|香港戏剧协会被削资助事件

文明社会里公民守法是常识,但当人们经常声称“会守法”“要守法”,说明其对意外违法何等恐惧。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仍然坚持异见的艺术家者通常都离开了,留下来的艺术家,则努力不去表露他们的异见。

关于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日前终止对“香港舞台剧奖颁奖礼”的资助,香港坊间普遍认为,香港戏剧协会(剧协)会长冯䘵德于上星期五(1月19日)在记者会上的发言有理有节,既反驳了艺发局削减资助的理由,也道出了香港艺术界现时所面对的困境。可惜的是,剧协的回应并未能真正说中要害,尤其是有关近年香港文艺界特别关注的“红线”问题。

艺发局关于扣减资助的声明里,坊间报导主要留意两点:一是在去届剧协主辨的“香港舞台剧奖”颁奖礼中,主持提及“红桥”、“红线”,艺发局认为“意有所指、语带双关”;二是剧协邀请了时事漫画家尊子及前港台记者蔡玉玲任颁奖嘉宾,两人“当时充满新闻话题”,艺发局声称,“如果以此手法引起公众及媒体注意及制造社会话题,本局不能苟同,有必要决断作出下调资助的决定,表示不能接受”。理由当然荒谬,而剧协记者会的发言重点却不只对此作回应, 亦是希望局方发出更新的资助指引,即坊间所谓的“红线在哪里”的问题。

要求清楚指明创作上的合法底线,是现时香港整个文化界最关心、却一直不得要领的问题。这次事件正好说明了这条“红线”的本质:它从来不是一些清晰而易于辨识的法律或条文,而是一种无形的氛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