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1903.12.12-1963.12.12)诞生120周年,又是他逝世60周年,全球各地都有不同回顾及策展,纪念这位出生和逝世日期都刚好为12月12日的大师。在文化和电影界带起的氛围,真俨如小津安二郎之年,像是说如果不懂小津,便不配谈日本和电影。
在日本,刚过去的东京电影节放映了小津多部4k修复作品,又有年轻导演翻拍他的作品成为新系列,强调薪火相传之意,可见日本对这位大师中的大师之重视。而其实小津在整个国际影坛的地位也自非比寻常,几十年来不同评鉴准则下,均被全球公认为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其代表作《东京物语》(1953)经常入选有史以来世界最经典十大电影。2012年权威电影杂志《Sight & Sound》面向全球电影导演进行的投票调查中,《东京物语》更位列世界电影名作第一位。
虽然世界距离小津活跃的年代,已经过了仿佛无数轮回,但时至今日,无论他镜头下对日本传统文化及美学的展现,还是平凡故事中带出的普世共鸣,均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电影人作品中持续呈现回响。其中著名的,要数德国导演Wim Wenders,台湾侯孝贤,以及日本的小津后继者是枝裕和。
Wim Wenders固然于1985年专门到日本拍摄《寻找小津》,向其致敬;时隔四十载,其最新作品,在东京摄制的《Perfect Days》,今年在康城(坎城,戛纳))获最佳男演员奖的这部,也带著全然的小津气味。至于是枝裕和,作为今日日本电影界代表人物,更住进小津当年长期居住的茅崎馆同一房间,进行创作。
在日本,小津的起居和创作是以镰仓及相模湾作为基地,他身后那只刻上“无”字的墓碑,也安躺于此。小津离开这世界六十载,笔者走访神奈川这一隅,亲历他走过的洞穴,拍过的场景,混过的花街,住过的旅馆,以至发掘他爱过的人,试为重组这大师的拼图添上时空交错的一笔。
等车人站在月台边,可以想像,接下去就是一个白衣飘在晾衣绳上的空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