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3日消息传出,以小说《家变》冲击台湾文坛的经典作家王文兴于早前9月27日辞世,享年84岁。王文兴于1939年出生于福建,1946年随家人迁台。其作品《家变》被誉为台湾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此外的重要作品还包括长篇小说《背海的人》、《剪翼史》等。我们为此邀请到台湾作家鸿鸿撰文,解读过去与当下,带我们深入王文兴的创作世界,及其闪耀至今日的文学魅力。
鸿鸿:作家、诗人,电影及剧场导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作者之一并参与电影演出。多次担任金钟奖、金马奖、费比西奖评审团委员。
我读小学的时候,是1970年代之初,也就是王文兴写《家变》的年代。那时台湾开始有人开设速读班,有实体课程,也有函授。我因为爱看书,恨自己读书不够快,去上了几堂速读课,发现重点无非就是“略读”,一目十行,取其印象即可。读速没增加多少,反而读书的乐趣全没了,随即放弃。
然而,王文兴就是从那时开始,气定神闲地推动他的“慢读”理论。他在《家变》1978年洪范版序中声称:“任何文学作品的读者,”──请注意,是“任何”喔──“理想的速度应该在每小时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过二小时。”
这种对读者的“横征暴敛”,其实对作者的要求,比对读者更苛──你的文字能不能经得起这样细读?恐怕许多作者都要捏把冷汗。慢,表现在王文兴的创作时程上:一生伏案不辍,只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表现在他的美学上:用各种倒装词、错别字、甚至造字、注音、记号、字体变化、重叠、反复、逆反文法、空白,来制造阅读的障碍,认为“流利是最大的敌人”;也表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他的演讲和课堂,不论谈别人或自己的作品,往往一堂课只能讲几行,一学期只能讲几页。
杨德昌在《一一》中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王文兴的哲学刚好相反:“我一分一秒地感觉人生,便是延长人生。”他不是要把别人的人生据为己有,而是要用力地、认真地、分分秒秒把自己的人生嚼出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