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哈金专访(上):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写作,心理的压力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

“你要不把你自己认真看待,谁能认真看待你?一定要有伟大的幻觉。”

哈金专访(上):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写作,心理的压力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
2006年6月5日,美籍华裔作家哈金。摄:Pool ANDERSEN/GAILLARD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哈金,原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辽宁金县,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五年。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哈金于1993年至2001年在艾莫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任教,之后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直到现在,也是该中心六十多年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写作教授。

1990年哈金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诗集:《沉默之间》(Between Silences),这本诗集的副标题是“A Voice From China”,这几乎可以指代哈金所有的作品:一个来自中国的声音。移居海外的这些年里,哈金是在“用异国他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故乡的悲喜交集”。自1990年起,哈金开始用英语写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他的小说《等待》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1999年福克纳奖;《好兵》(Ocean of Words)获得了1996年海明威奖;2004年长篇小说《战废品》(War Trash)再度赢得福克纳奖,并入围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审给哈金的评价是:“哈金对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人心的永恒共性与政治的不断变化之间的冲突,有着深刻的理解。”

余华曾经在读完哈金的小说之后评论道:“我读到了太多隔靴搔痒的中国故事,可是远离中国的哈金让我读到了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在我眼中,哈金永远是一位中国作家,因为他写下了地道的和有力的中国故事。”

哈金的办公室在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楼里。出现在眼前的哈金一如之前通过文字和照片里感觉到的那样,诚恳、质朴、谦逊。一见面,哈金就满脸歉意地说自己的办公室因为漏水,有工人在维修,所以只能借用别人的办公室接受采访。不过巧的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也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位诗人罗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1997-2000年,他曾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桂冠诗人。美国的“自白诗”代表人物(Confessional Poetry)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也曾在这里教出不少获得普利策奖的诗人。

自2001年离开艾默里大学,到这里任教,哈金在此生活了20余年。这是被他视为“家”的地方。“我每周来上一次课,主要是教中长篇小说,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因为它不是小短篇,有大量的案头的工作,帮学生做,我自己也得写小说。”2022年3月,哈金在波士顿连续两天接受笔者近6个小时的采访。这也许是近几年来哈金最全面的一次访谈,话题从他童年成长的环境、14岁当少年兵的经历、一直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访谈期间他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将心底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以至于在谈到一些经历和感受时,哈金数次哽咽甚至落泪。

“英语世界的不同声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