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乐敏,诗人,编辑,文学项目策划人。曾任职香港国际文学节,香港艺术发展局,《字花》编辑,水煮鱼文化总监,主催多个文学项目。近年积极在国际市场推广香港作家,2018年起走访法兰克福书展,率作家团参与新加坡作家节等。
尽管香港书展多年被文化界批评为“散货场”,欠缺焦点,未能推广阅读、促进文化交流云云,香港人仍甘之如饴。2021及2022年即使受疫情影响,据官方统计,两届香港书展平均有84万人次进场,人均消费近港币850元(台币3415元),远远超过2022年约为25万入场人次的台北书展,及20万人入场的上海书展。
以经济角度看,香港书展素来成功,吸引香港及内地读者每年进场买书供全年阅读,省却平日逛书店的时间。再加上今年年初通关,近月内地旅客人数上升,书展人流及营业额应大为增加。
正因如此,香港贸易发展局(下称贸发局)从未想过香港书展有“散货场”以外的定位,这并不表示他们不懂得举办行业展。每年贸易发局举动30多项贸易展览会,其中11个是亚洲最大的采购平台,不少展览会只供业界人士进场交流,交换行业知识。例如国际授权展、印刷及包装展等,一般公众不懂,也大概没有兴趣,却有不少行家从世界国地到来参展营商。也有展览半营商、半公众推广,例如巴塞尔艺术展,预展只开放给行家及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