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今年夏天由《睡魔》(The Sandman)搅起的影视热浪吗?于今年8月首播的这套Netflix剧集,上线后即以其暗黑奇幻风格与现代神话色彩大受欢迎,曾连续四周荣踞全球十大收视排行榜之列。不久前上月又终于宣布续订第二季。
该原著漫画系列是在1989 年首度面世,创造了融汇古今神话与文学传统的现代奇幻世界,也在1991年的“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成为首部赢得散文体小说奖项的漫画。Netflix的这套剧集,是漫画首次影视改编,原著作者尼尔·盖曼(Neil Gaiman)亲自参与改编及执行制片。
疫情时代人人追看剧集,《睡魔》作为跨界文化作品,巧借古典戏剧传统为主题,其中意趣与境界令人想起也曾在疫情中制造了热度的另一套剧集:HBO去年底首播的《如果我们的世界消失了》(Station Eleven)。我们就在这里比较一下这两套都是在混沌与创伤中重建价值、重寻希望之可能的作品,看看停摆与混沌中,人心与故事的连结可有新启示?
2022 年是疫情后复苏之年,不过世局没有真的变好,无论是乌克兰战火,还是未见曙光的气候危机,都似在儆示现代文明之大限。然而攀过最难的山没有必然更美好的风景,大概也有其启发之处,让我们更深思,在乱世,说故事何所为。
疫情日子里,我们爱故事
让我们从疫情与故事的关系讲起。犹记得疫情高峰期人人居家禁足之时,网上有一个广传的帖文说:“请记住你在一切停顿的黑暗日子里,如何求助于艺术家们。”
疫情三年,追看影视剧集成为了大众解闷良方,媒体刊出推荐清单,助长商业串流平台的主流化。足不出户追剧不一定就是逃避现实的孤立活动,网上粉丝社群的互动也可以凝聚人心。欧美封城时,曾有英国国宝科幻剧《Doctor Who》影迷发起连场网上重温,编导和主演想法制作新短片,为部份单元故事与人物延伸小篇章,在观众的想像宇宙中继续活下去。
说故事是人类的集体生存本能,也是最古老悠长的艺术。《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一书作者Jonathan Gottschall干脆将人类称作“Homo fictus”,说我们毕生尽皆“永无乡”之想像国度的子民。大概正因洪水、疾病与死亡可怖,古人方有为星宿命名的欲望。今天各式各样文字与影像唾手可得,洞穴壁画和篝火旁说书早成封尘历史,但人类仍借故事想像神明与生者的对立、人世的自然定律与不可知,秉烛渡过混沌失序的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