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族群与认同的关联,在各个世代并不相同。为此,本文另外采用进一步的统计模型,检验年龄与族群的共同作用,答案也是一样的:整体而言,老年人说自己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会低一点(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太老,上不了战场),但“同年龄层内”互相比较,依然没有族群差异──同年龄的原住民、闽南、客家、外省人之间,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意愿并无差异。
在国族认同仍有歧异的台湾,族群之间为国家而战的意愿,为什么会没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不分族群、不分认同,台湾仍然是所有人的“家园”,人们存在保护家园的情感基础。此外,虽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看法不一,但是,不管是希望台湾独立,还是认同中华民国,也都在保卫同一群国民所组成的“国家”。何况,多份民调都显示,台湾希望与中国统一的比率极低(在一成以下),也可能增加所有人抵抗中国侵略的意愿。
在族群之外,读者或许好奇,家庭经济的状况会不会影响作战的意愿?经济状况良好的人,会不会比较不愿意冒险,战争来临时宁愿逃跑或躲起来?或者,家庭入不敷出、生活困苦的人,会不会“无恒产者无恒心”,对国家更没有向心力,不愿意为之而战?虽然公开版的世界价值问卷中,并未公布客观上收入多寡的变数,但是,资料中有受访者回报的“前一年家庭收支状况”,可以用这个变数来回答前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