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豪,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
近日,网路上有人称此次2022年的地方选举,是台湾史上“最高层次”的一场选举,因为大家都在讨论学位与论文。确实,从林智坚的论文门开始,这场选举不但向北、向南扩散了检验论文的风潮,还在中央及地方府会之间,向上、向下延烧。
而就在各校“学伦会”大概已作成决议后,这场看似失焦的选举,似乎有了回归地方议题讨论的机会,不过,随著对岸“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共重谈对台工作方针,使得熟悉的“抗中保台”论调又回来了;最近,在台北市长选战里,“反中”甚至还变成“反对陈时中”或“反对中国”。如果说,论文事件是强化选民对候选人讨厌,进而发展成“负面投票”的起点,那么,即将开始的选战下半场,又因为“芒果干(亡国感)”发酵,使“讨厌共产党”为“负面投票”添柴加火。
因为两岸关系加入战场,使得今年这场原本就缺乏议题的选举,更没有什么讨论政策的机会。当地方选举无法重回地方,选民也只能从几颗烂苹果中挑个比较顺眼的,各候选人、各政党,自然很容易跟著这个趋势推进“负面竞选”,并从中寻找红利。事实上,从台湾当代选举史上来看,“负面投票”与“负面竞选”交织成的“负面选举”,是一条清晰的历史路径,而这次选举会不会更深化这个路径?又将带来哪些影响?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