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吴晟《他还年轻》:在书桌与街头之间摆荡的社会型诗人

“我回到书桌,是为了再走上街头。”

吴晟《他还年轻》:在书桌与街头之间摆荡的社会型诗人
诗人吴晟。

“因为答应你拍片,不然我很不想,现在我的心情不适合,想说一定要撑住,撑到你拍完,这个阶段的觉悟,该退就要退。”

2017年,纪录片导演林靖杰带著摄影机与拍摄团队进入诗人吴晟位于彰化溪州圳寮的三合院住家时,其女吴音宁正赴任台北农产交易公司总经理一职,不久即卷入政治风暴中,此后污蔑与攻击排山倒海而来,扰乱了诗人的心。他替女儿感到委屈不舍,也对各种谣言偏误愤恨不平,因此,在镜头前,扬言隐退。吴晟并未言明“退”的场域,但萤幕前观众或可从影片判读,受风暴影响的吴晟对于社会灰心,而“真心换绝情”的结果,就是“撒手”。

这句话很是沈重,清楚表明这个长辈的“心寒”,熟悉他脾性的妻女在镜头前进进出出之际,忍不住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吐嘈:“这种不想管的话,已经重复说了很多年了。”

“他的个性不可能,有的人还是会唠唠叨叨到老。”妻子庄芳华生动地下了个注脚,也带出诗人终生牵挂这块土地、这个社会的性格。因为太爱,伤就格外的痛。而在此刻执行“他在岛屿写作”系列三的导演林靖杰,或也清楚认清,这个纪录片要处理的,恐怕不是文学作家的创作心灵,而是一个以创作介入社会的写作者所涉入的江湖政治。

“我没料到会出现北农事件,它跟著我们共处了两个春夏秋冬,是实实在在存在,且占据吴晟老师九成以上的精神与心灵。”林靖杰看见了一个父亲如何受到事件冲击,并思考如何沈淀,有没有可能找到救赎?在纪录片宣传活动中,他也直面这个切角的选择:“这个父亲是广义的父亲,身为吴音宁之父,他有不舍,而老师对社会的怀抱,对台湾的爱,如同父亲,却也遭到否定与污蔑。我很坚持要放进去,因为,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精神样貌。”

吴晟在自己的树园里。
吴晟在自己的树园里。

文学作家不文学的记录片

从来没一个文学纪录片会纪录作家正经历的事件、纪录其变化、影响、沮丧、愤怒,又呈现事件经处理过后,脱离出来的过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