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情调,还是冷感?一个台湾青年诗人的五四私记忆

谁的五四,为谁所拥有?在某个时间点,历史已经加速走向歧路。我们所追忆的五四,乃被另一段集体记忆所复写的五四。

情调,还是冷感?一个台湾青年诗人的五四私记忆
徐志摩。

杨智杰(1985年-),台湾诗人。曾获林荣三文学奖等,出版诗集《深深》、《小宁》、《野狗与青空》,曾任德国柏林文学协会2021年驻会作家。

在台湾成长的六七年级一代,与五四最初的连结,大概就是诗人徐志摩。然而不是徐志摩的诗,也不是戴著圆框眼镜的才子诗人形象,而是由台湾民歌时期作曲家李达涛谱曲,歌手范广慧演唱的,1977年的《再别康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仍能回想那些昏沉下午,音乐课的阶梯教室,吊扇无力地旋转,全班跟著琴声摇头晃脑,合唱《再别康桥》的光景。沉郁的小调、回环的编曲⋯⋯小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告别的意含,只从唇齿间咀嚼出一种奇妙的清凉感──来自榆荫、菁荇、长篙,也来自不知究竟在哪一条河上的“康桥”。

民初情调的浪漫投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