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动态清零”与基层的迷茫:一位中国防疫志愿者的近距离观察

无论是选择继续清零还是切换轨道找一条有序共存道路,打着疲劳战的基层面对可能的大规模感染其实已经无力一战了。

“动态清零”与基层的迷茫:一位中国防疫志愿者的近距离观察
2022年4月11日,中国北京,一名工作人员引导市民在检测点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摄:Tingshu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坐我对面的街道工作人员伸了个懒腰站起身,用力地叹了口气,“啊,终于轮到我下班了。”话未毕,刚过来接班的人就接话,“你就好,明天也没有排班,可以休息。”“我排班少是因为我可是要24小时听候指挥的,可不是没有事做。”边说着这位身材略显魁梧的男士边把工作手机丢到桌面上,骂骂咧咧地自我解嘲了几句,披上外套急匆匆地离去了。待新的工作人员坐定,没好气的抱怨夹杂着其他人“您好,这里是防疫办公室,你是不是最近有从外地回来的经历……”,继续在这个派出所内设立的街道防疫调度室里回荡。

打不完的电话,听不完的抱怨

一位民警形容当下派出所的工作状态是,“三分之一的人负责防疫,三分之一的人负责反诈骗,另外三分之一负责应付其他日常工作和临时专项,领导负责各种政治学习。”

拨打潜在风险人群的电话,是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中基层排查涉疫风险人员的重要环节。排查工作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由区排查工作小组下发的入境人员名单,这些不需要电话专班核实,直接进入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的程序。另一批就是通过各方数据系统整合然后下发到派出所系统的名单,这些名单需要由专班电话核实属不属于街道管理,然后催促这些落地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核酸和流调,再进入分级管理(居家隔离、居家监测、自我健康监测)的程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