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八月,在湾仔富德楼的艺文空间“艺鹄”,出现了一个“香港百物档案馆”(HongKongers Archive)开放日。档案馆由香港艺术家江耀荣(小江)发起,是他在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做硕士研究时,酝酿出来的项目。那“香港百物”从何来?就靠小江向所有香港人,公开征集“关于香港的物件”,条件几乎不设限,纯粹碍于他要自费存仓:“暂时只收藏小于一位成年人体积的物件。”他笑:“犯法的东西如毒品,当然不收。”
开放日已结束,但档案馆将持续征收物件,至2046年。这些年港人都明白,多一个镜头,多一份真相。档案馆想做的,不外是多一件物件,多一个见证,反映港人的身份认同。有人捐赠今年6月24日,《苹果日报》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当日小江正兼职foodpanda通宵更外卖员,凌晨在街头买了一份收藏。“这件事对我颇大冲击,虽然预计得到,但没想过来得那么快。”消失变日常,港人的收藏和备份意识瞬间提升,想把好物藏笼底,他日留给后代。小江说:“有些捐赠者都有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