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重磅】中国新左三十年,“国师”的三重嬗变

民族主义如何终于跨越了意识形态的三个圈层,实现了政治菁英、知识阶层和大众之间的“通三统”?

近几个月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网络上的论断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从表示“月收入2000人民币的中国居民,比月收入3000美元的美国居民过得好”的经济学者陈平,到发布“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微博嘲讽印度疫情的政治学者沈逸,都因为长期发布出格言论而成为网络红人。最近期的例子,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金灿荣,他将不久前河南省发生的暴雨和洪灾与美国的“气象武器”扯上了似是而非的联系。

在两个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谈到过,现今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平台的娱乐经纪化,如观察者网、乃至微博等内容平台,纷纷转型为学者的经纪公司,以娱乐圈造星为模板,孵化学者网红,依靠不断出位吸引流量。这些学者的出位言论,看似异军突起、无根无据,但实际上,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资源积累。甚至就在观察者网平台的另一些角落里,沈逸、金灿荣等人的学界前辈们,在试图搭乘网络流量顺风车的同时,也是在给这些网红做着思想史的注释。本文试图考察的,正是这些近期喷涌而出的民族主义出位言论背后的思想资源。

本世纪初,曾有政治学者提出过一种分析中国意识形态传播的方法:将意识形态的主体分为三个圈层,分别是政治精英、知识阶层和大众,以观察其相互间的一致性与不同,以及彼此的影响(注1)。当然,这三个圈层的划分远非如此明确,尤其是用来考察凭借网络出位言论而出名的网红学者——对于金灿荣和张维为等人,很难说他们所代表的,究竟是知识阶层还是大众。

当年,鼓吹民族主义、甚至一部分鼓吹自由主义的学者们,最想要实现的圈层跃迁,并非是在知识阶层与大众之间,而是在知识阶层与政治精英之间。但今天,向下的民粹式动员已然成为传播民族主义观点的不二法门。甚至学者想要获得向上的、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力,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在大众中出名来实现。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