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卅年道具师全哥:香港在变,香港电影在变,但可继续争口气?

我好心痛,明明香港道具也能做到,怎么不信自己?凡事不亲力亲为,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后疫情时代,人们重新检视日常,思考怎样突破限制去开创新局。落到香港电影行业里也如此。需知香港影视产业本就面临多重困局,积存不少如人才流失、断层或工资争议等结构性难题;需待解决;近一年来社会情况有变,不少影片更遇上审批、制作及发行的难关;加之疫情反复,政府三度勒令戏院停业,累计长达163 天之久,即使如今容许有条件复业,也有多项营业规定带来隐忧。

拍制到放映皆困难,年度上映的电影大幅度延期,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更宣布延至2022年举行,首度将两年并为一届。这些都可见香港电影业在时代乱局中承受的考验,相较名人大腕较易获外界关注,幕后工作者的辛酸却较难为人看见。

行外人未必清楚,在香港,电影行规多是开戏才组队,当影片撤档、戏院关闭、剧组停工,牵一发动全身,不少散工制及无固定收入的电影人,纵各有专长在过去的一年多也无用武之地,纷纷陷入失业或需转行维生的境况,苦是自己知,痛却不足外道。人称香港电影“道具全”的资深道具师全哥,也曾在疫期面临这样的境况。

全哥本名张伟全,曾参与杜琪峰(杜sir)的《树大招风》、《神探》、林岭东《迷城》、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及《英雄本色》、《A计划》等大作,而今,他坐在观塘道具房内,不徐不疾、不卑不亢的讲述自己多年道具师经验,也当作经历时代风潮而略尽绵力,为同业精神上打气。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