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过去两年的社会经历,令香港语境里“年轻人”一词有了更新的意涵,运动中常见的“丝打”、“巴打”虽非新字,但与此前“毒男”、“港女”相比,另有新鲜时代风貌。学者游静的这篇文章,研究早期香港电影中“飞”仔、“飞”女形象之起源。粤字“飞”,尝为“保守势力评价反叛青年”的形容词。文中所论,或作今日端倪二三?谨刊此文,为理解现世提供一处历史线索及对照。
自中国新文化运动反封建腐化、提倡“现代”情感自由、主张独立自强,青年成为革命与社会创新的代言人。香港五十年代左派电影企图挪用及重新诠释五四,电影中的年轻人常常是善良、正义、进步的载体,电影的核心关注是要摆脱旧社会,如改编自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家》(1953,吴回)、《春》(1953,李晨风)、《秋》(1954,秦剑)、改编自曹禺的《雷雨》 (1954,吴回)、改编自巴金的《寒夜》(1955,李晨风)等。
这些以代际冲突为戏剧焦点的电影,或批成人及老年社会的功利麻木,让新一代难以存活,或评封建守旧势力为社会进步的窒碍;男女青年成了投射希望与欲望、社会改良动力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