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早前选映美籍德裔名导德格拉斯薛克 (Douglas Sirk) 的好莱坞名作,更特意一并放映1934年尊史多露 (John Stahl) 执导的《春风秋雨》(Imitation of Life) 与薛克的1959年重拍版。两部电影均取材自上世纪初美国犹太女作家 Fannie Hurst 的同名小说,以两对母女的相依聚散、成长与冲突,侧写当时的家庭、种族和世代矛盾。
两部《春风秋雨》同被收入美国国家电影名册,各有其划时代的进步意义:1934年版从改编到选角都力求忠于原著精神,过程中亦不畏挑战审查制度,成就了好莱坞当时极少数平实刻画非裔角色与种族主题的电影,其公映更吸引跨种族观众蜂拥而至,成为了美国影视文化的历史性盛事(注:有关此电影的制作背景,在南部的广告文案与营销发行策略以至观众的反响等深入分析,详见 Bernstein, M., & White, D.F. (2007). Imitation of Life in a segregated Atlanta: its promotion, distribution and reception. Film Histor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2), 152-178. https://www.muse.jhu.edu/article/219010.);1959年版则在戏剧层次与影像风格上推陈出新,改写了通俗剧类型片的范式,成为薛克光荣引退的收山之作。逾半个世纪过后,在 #BlackLivesMatter 席卷欧美一年后的今天,两部作品的相互辉映,恰合时宜地超越了一般经典重映的观影体验。
银幕改编的前世今生
1934年版《春风秋雨》(Imitation of Life) 公映时,片商和地方电影院线以不同的宣传、发行与场次安排策略,成功在全国吸引大批白人和非裔观众。入场观赏的非裔观众也不分男女,颠覆了家庭通俗剧针对女观众的假设。除了票房,电影亦在针对非裔读者群的报章 Atlanta Daily World 赢得口碑,引来当时有名的非裔知识分子投稿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