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许辉:中国制造业的“机器换人”,会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与工人就业?

机器人怎么换人,机器人换掉什么人,被换掉的人去哪了?

许辉:中国制造业的“机器换人”,会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与工人就业?
2020年12月18日,辽宁省沈阳市的汽车工厂,机器人手臂在车辆装配线上运行工作。

过去十年间,中国出口加工型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愈演愈烈,首当其冲的就是招工难问题,各地制造企业普遍反映愿意进厂打工的人明显减少,要求却越来越高,媒体也时常报导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想去工厂。另一方面,制造业农民工的就业呈现出“短工化”的趋势,年流动率普遍在100%-300%,导致企业缺乏稳定的劳动力供应,需要频繁招工。

从客观原因看,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结构性变化,数量不断下降,而且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区域和城乡差距缩小,农民工逐渐从跨省流动向本地就业转变,导致沿海地区频繁出现用工荒;从主观原因看,即使近年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逐渐调高,农民工的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难以负担在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加上工厂里严苛僵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农民工,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在制造业中不自由的流水线工作的意愿不断降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近年来大力倡导和推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升级,具体表现为工业机器人的装机数量不断增长,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到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总量已经达到了78.3万台。而且在疫情的影响下,以全自动口罩机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从去年到现在进一步扩大。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8万台,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收接近400亿,实现利润9.2亿,是疫情期间少有的正增长行业。

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影响: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自动化带来的技能升级要求,一部分年轻的、具备学习能力的工人有机会被企业选中参加技能培训,转型为掌握工业机器人技能要求的新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量的无技能农民工被机器人替代,虽然招工难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技术性失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更值得关注。因此,本文就“机器人怎么换人”、“机器人换掉什么人”、“被换掉的人去哪了”这三个问题作进一步阐述。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