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山海情》自1月12日首播起,在豆瓣上收获了累计近30万网友平均9.4分的高分。虽然坐拥王牌编剧,且明星云集,《山海情》将扶贫这一看似贫瘠的话题通过网剧的形式取得了远超央视正剧的宣传效果,在流量上压过央视一套黄金档同期的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剧《跨过鸭绿江》,可谓是一场意外的宣发胜利。过于熟悉的抗美援朝剧情只是假借《上甘岭》重演同仇敌忾的翻新脚本,而《山海情》令泪点狂欢的方式则将抽象的扶贫数字和空洞的胜利口号,赋形于宁夏吊庄移民及福建对口援助这一国人并不特别熟悉的历史。但这是真实而铸自生命的历史,还是注定胜利的目的论?
《山海情》的情节围绕着年轻的扶贫干部马得福如何帮助其原生的涌泉村吊庄移民至闽宁村,并配合福建来的支援干部将菌草种菇等一系列扶贫政策落实在村民身上,穿插着得福的弟弟得宝种菇致富、青梅竹马水花的婚姻和白校长面临的乡村教育困境等剧情。
诸多网友的叫好和感动背后都有相似的框架,先是初识西海固人民贫苦生存状态的惊愕,再在帮助主演们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从国家基层干部的视角学习或复习90年代起的一些列政策,最终回落在剧目结尾时展现的小康生活和生态文明这一大写的时代主题中。难怪不乏网友以爽剧形容《山海情》。这一后视镜中的马赛克历史模糊地不仅是具体的人与事——毕竟这在电视剧凑典型的逻辑里较能被原谅,也隐去了吊庄移民故事中真正的主体——西海固的回民,以及这一主体在迁徙前后的心灵史和去与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