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专访《占领立法会》《理大围城》创作团队:当校园恍如废墟,人们匿藏与逃生…

表现示威者状态的镜头里,微妙的神情和眼神,本能讲述很多东西,但一打上马赛克,就失效了⋯⋯

专访《占领立法会》《理大围城》创作团队:当校园恍如废墟,人们匿藏与逃生…
《理大围城》剧照。

《占领立法会》、《理大围城》这两部由“香港纪录片工作者”摄制团体制作的纪录片,纪录了过去一年多以来发生在香港的民主示威浪潮,以贴近运动参与者的角度,呈现了反修例运动发生至今,对香港社会相当关键的时代转捩点。其中,《占领立法会》纪录了2019年7月1日示威者占领香港立法会的过程,《理大围城》则拍摄了2019年1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红磡校区发生的大规模警民冲突——特别聚焦17、18日两天,当警察连日包围校区,双方的对峙进入白热化后,示威者受困围城、后援被阻,面临警察将发动下一波更猛烈的攻势之际,运动是否继续、又该如何继续的挣扎与困境。

这两部纪录片于2020年的香港独立电影节首映,而后,前者入围第57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后者入选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长片竞赛,获得最佳剪辑奖,又在今年1月获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20年最佳影片奖。随国际间讨论声浪升高,2020年7月港版《国安法》通过后,两部纪录片在香港映演却遭受到电检局百般刁难,《理大围城》被评为“三级”,禁止未成年人观看,并要求在纪录片前加上警告字句,指片段内容“根据现行法例可能会构成刑事罪行”,又指“部份内容或评论亦可能未获证实或有误导成份”,甚至受审回来的影片光碟,也成了碎片

无论《占领立法会》或《理大围城》,影片的企图不仅在于纪录事件本身,而是参与其中的人们面对环境的各种挣扎和身心处境——是什么让个体在当下做出决定、决定是什么、将导向什么后果。不同的政治立场、社会身份 、世代、在运动中的不同位置,影片尽可能梳理运动中展露的层层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矛盾与冲突,人们面对这些的抉择、彼此说服或未能说服。这个过程中,纪录片团队面对社会事件,勇敢直面运动中的残酷与真实,从齐上齐落、手足成形,到这些信念面临的危机,也逼视作为创作者自身的脆弱。对此,身在海外的台湾影评人、纪录片关注者谢以萱为端传媒联络了纪录片摄制团队,进行了一次直接问答的访问。

《占领立法会》剧照。
《占领立法会》剧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